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除了黃磊,還有誰?

午夜,只點一盞小燈,開著電視,在幽幽的光裡看另一個時代的故事,想到不僅是作品的原創者張愛玲,便是拍《不了情》同《太太萬歲》的導演桑弧,合作《情場如戰場》的嶽楓與林黛,拍《怨女》的導演但漢章,編《滾滾紅塵》的三毛,演喬琪的哥哥張國榮,演曼璐的梅姐梅豔芳,以及幫助張愛玲接洽了多部劇本的宋淇……也都已魂遊太虛,不禁叫人唏噓感慨,彷彿聽得遠處有依稀的樂聲響起,不是主題曲,而是黛玉“冷月葬花魂”之時的天際綸音,將我帶離自己的軀殼,跟隨畫中人遊了一回離恨天……

倘若天國裡也有電影院,而他們於彼重逢,當有新的宏片鉅製奉獻給上帝與諸天使。

5

張愛玲在臺灣雖然只是驚鴻一瞥,緣分卻從此結下。臺灣青年幾乎人手一本張愛玲,讀得如醉如痴。難怪臺灣女作家朱天文不無自豪地說:“關於張愛玲,大陸是比臺灣晚了至少三十年。在臺灣可以說,我們是讀張愛玲長大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飲,每人都從張愛玲那裡取得了他的一瓢。這樣的文化構成,跟大陸的確不同。一言以蔽之,個人的自為空間。”

張愛玲作品“回到”大陸是80年代以後的事——而且不是“全部”!——彼時港臺文學襲擊內地,張愛玲隨之回流,讀者們驚喜而茫然,不是把她當成“出土文物”就是認做“美籍華人”,而主流文學更是帶著一絲本能的拒絕對其諱莫如深。 。。

第十七章 臺港行(10)

香港許子東先生曾說:“有趣的是,一般當代作家如被人評為有‘魯迅精神’、‘老舍語言’或‘沈從文風格’等,大都會感到光榮自豪。何以被認為是張派的作家,卻不是‘劃清界線’就是‘叛逃前身’,甚至有意無意都對張的影響感到焦慮?是否因為作家們不願被太有魅力的前人身影湮沒?或許人們對張愛玲的文學史地位仍有困惑?”

而臺灣作家就沒有這些顧慮,早在六七十年代時自稱“張派”作家的已經不乏有人,並奉張愛玲為“祖師奶奶”。這大紅大紫,究本溯源有兩大原因:一是1961年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字)的出版;二是臺灣皇冠出版社對張愛玲作品的系統推薦。

夏志清,江蘇吳縣人,192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1942年6月自滬江大學畢業,1945年10月離滬去臺北。據他自己回憶,從大學畢業到赴臺中間的三年裡,“只參與過兩個像樣的文藝*:1943年秋天我在宋淇兄嫂家裡見到了錢鍾書、楊絳夫婦和其他上海的文藝名流;1944年夏天我在滬江英文系低班同學家裡見到了張愛玲和不少滬江、聖約翰大學的學生,他們都是仰慕張愛玲而來的。”

那位“低班同學”,指的是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生章珍英女士;見面地點,是在章同學巨籟達路661號的家中;1944年,正是轟轟烈烈的“張愛玲年”。不過當時的夏志清正在埋頭專攻英美文學,抱定宗旨不讀中國當代作品,因此對張愛玲所知有限。參加這樣的一個文藝*,目的只是想“見到幾位愛好文藝的聰明女子”,倒不是為了慕張愛玲之名。在那天的見面會上,他的視線一直被一位美麗的寧波小姐劉金川所吸引,後來追求了許久而未果;對張愛玲反而印象不深,只記得“她穿的是一襲旗袍或西服,站著談話,笑起來好像給人一點缺乏自信的感覺。聽眾圍著她,好像也都是站著的。”

此後夏志清在胡適的鼎力推薦下,得到一筆助學金,得以赴美留學,成為耶魯大學的英美文學博士生。在耶魯期間認識了第一任美國妻子,生了個女兒,可後來離婚了;第二任妻子是臺大畢業來美的王洞,又生一女,可惜天生痴呆,不會講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這是夏志清生平至大憾事。

夏志清1961年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第一次讓美國人知道了魯迅、茅盾、老舍、錢鍾書、沈從文、張愛玲的名字。認為:“張愛玲應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曼殊菲爾、安泡特、韋爾蒂、麥克勒斯等相比,某些地方恐怕還要高明一籌。”《金鎖記》則“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該書一經出版,立即成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熱門書,也是許多歐美大學的教科書。然而這時的夏志清與張愛玲其實並無交往,此前雖在上海有過一面之緣,張愛玲早已不記得了;他們的第二次見面,是在1964年3月的華盛頓,由“*”中文部編輯高克毅做東,請陳世驤、吳魯芹、夏氏兄弟同張愛玲在一家館子相會。這在後文會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