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宣傳是怎麼回事,毛太文帶領著4名年輕人,沿著公路、鐵路線,北到哈爾濱,東南到廣東、福建,西南到雲南、四川,幾乎跑遍了全中國。這一大圈跑下來,到處都能見到“金陵金箔,名揚全國”八個特大的廣告黑體字。有幾次人家牆上不讓刷,說要罰款賠償,電話打過來,何大福說:“賠了也合算!照賠!”

1987年,中國第一次搞宏觀調控治理整頓,政府下力氣緊縮銀根,嚴控銀行放貸。金箔廠這時正值發展勢頭強勁,資金鍊卻出現了嚴重斷檔。面對這種情況,何大福一方面對幹部說:“中國是世界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外瞄準的市場。國門一開,國外先進和落後的東西都會在我們這裡颳風下雨,種種原因造成的矛盾、問題,都會在我國產生洶湧波濤。所以,面對治理整頓,我們應當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就要吃大虧,就要被淘汰。”另一方面,他又說:“我們國家太大,地域太廣,誰想一句話令行禁止,什麼政策想一刀切,都是不太現實的。治理整頓,雖然使我們遇到困難,但同樣又是機遇。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誰家死了人,對家屬來說是一個悲痛的事情,但對於賣花圈、開殯儀館的人來說,就是個賺錢的機會;某人生了病,對生病的人來說是痛苦,對賣藥和開醫院的人來說卻是一個機會;兩國發生了戰爭,對戰爭國的人民來說是一場災難,對於出售武器的人來說卻是個發財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換一個角度看待治理整頓,絕不能因此束手待斃!”治理整頓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的是北京康華公司,而正是這個康華公司,賬上有很多錢,無法投放出去,變成了死錢,一般人不敢與他們打交道。何大福認為,他們有問題,我們又沒問題,政府查他們又沒有查我們,我們怕什麼呢?只要我們與他們搞清楚,從他們那兒借點錢過來渡難關有什麼不可以呢。於是,何大福透過北京的一個朋友,從康華公司貸了200萬人民幣,使金箔廠順利渡過了難關。這件事後來成為金箔廠發展中的一段佳話。 。 想看書來

政府應當與企業共唱卡拉OK(2)

###南巡講話以後,何大福的膽子更大了,改革的步伐更快了。1992年4月12日,他向全縣幾十個部委辦局和縣裡幾套班子發了一個邀請函,說金箔廠有十五條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舉措,要對外公佈,希望各級領導光臨。同時,他還邀請了省市縣新聞機構一道參加。結果一下子來了七八十人,方方面面的頭頭腦腦幾乎到齊了,一些局長們開玩笑說:“比縣委擴大會到的人還齊。”何大福笑著說:“說明大家對改革開放都重視了!”

大家坐定後,何大福叫辦公室主任給每人發一份材料,標題是《 金箔廠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十五條措施 》:

我們金東縣金箔廠是靠改革開放發展壯大的。

自1984年開始,我們廠藉助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頂著“不正規”、“不上路”、“不聽話”的流言蜚語,衝破各種條條框框和習慣勢力的束縛,堅持認準走改革之路,終於使一個原來的手工作坊式的嚴重虧損企業,變成一個小型企業集團和本縣利稅大戶,固定資產增值一千萬元,自有資金增加一千萬元,上繳利稅一千萬元,養活了一千名社會勞動力。實踐證明:改革之路,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成功之路和希望之路。

我多次說:“現實往往會懲罰改革者,歷史卻是承認改革者的”。今天我們的企業辦得稍微好了一點,終於得到了社會的承認。最近以來,不少人都來問我有什麼經驗。我們認為,經驗有千條萬條,有一條是最寶貴的:企業領導將烏紗帽抓在手上幹,不要戴在頭上幹。有了這一條,什麼經驗都能創造出來。改革需要各種條件和前提,企業領導敢於創業、敢於拼搏是起碼的條件和前提。只有那些為了事業奮不顧身的勇者,那些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能真正嚐到改革的甜果。

八年“抗戰”,我們廠雖然取得一點成功,但是改革十四年後的今天,辦企業難度要比早幾年大得多。廣東貨的“北伐”,“獨資、合資”企業的“侵略”,整個大陸十多億人都在“覺醒”,逼得我們“徹夜難眠”。

商場就是戰場。進可勝,退則亡。既然已經登上舞臺上了戰場,只能把戲演完把仗打好。怎麼打法?我們企業內部有三條對策。第一:號召員工進一步解決思想,更新觀念,堅決破除“小富即安”、“小功即滿”的思想,不走太平天國“驕而敗”的道路。第二:上規模、造大船、逐步從“小打小敲”向“規模經濟”過渡。第三:採取新工藝、新技術、新裝置、新材料、新產品,從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