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制”普遍在全國試行起來。就在這一年,許多新聞機構、執法部門,硬是找到金箔廠,找到何大福“刨根問底”,要查清何大福一年到底“吃了多少雞蛋”,有沒有“偷吃雞蛋”。虧得何大福及時解決了分配這個大事,一切都在“陽光”下操作,沒找出什麼“珠絲馬跡”來,才免遭這次“禍端”。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講壇上的風波(1)
1994年,何大福應江南省委黨校第五期縣團幹部培訓班邀請,為他們作了一場“論企業十大改革難題”的專場報告。
何大福在開場白說道:
###理論中關於改革開放有很多英明論斷,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之所以稱之為“第二次革命”,我個人認為,###清楚地知道在中國改革開放十分不容易,他預感到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習慣勢力等各種各樣的矛盾將很多。因此,他把改革開放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武裝革命相提並論。現在,改革開放這場革命,進入了一個攻堅戰階段,多種多樣的矛盾###得比較明顯突出,尖銳複雜的各種情況進行激烈交戰。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很多改革開放的組織者、宣傳者、教育者都感到十分的棘手,感到不太好想,不太好說,也不太好做。
作為我們這些直接參加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者來說,親自感受、直接運作,確確實實感到中國改革要想做好、想做成功,難度相當大。作為我們企業界來說,改革開放中就有十大難題。透過反覆思考,反覆推敲,中國全民、集體企業和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著的鄉鎮企業等都面臨著這十大難題。不認識好、不解決好這些難題,企業的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取得豐碩成果。這麼多年來,我對這十個方面的難題進行大膽地闖,大膽地創,並且不斷在思想觀念上提高認識,才使我所領導的企業在改革開放中出現了比較好的局面。
那麼,中國改革開放中,企業究竟有哪十大難題?
何大福首先抖落出第一個問題: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帽子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中國企業推向市場。中國企業走向市場、走向世界,必須要走市場經濟道路,必須打破計劃經濟模式,真正按經濟規律來辦企業。首先面對一個難題,就是中國人普遍把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畫等號。總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就是市場經濟,今天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由於這個理論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中國的企業改革就出現了徘徊、停滯、觀望的局面。這些錯誤的看法和認識,不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初衷,不符合中國改革開放這樣一個重大戰略性調整,不符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提出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中國改革要向縱深發展,首要的難題要從理性上解決這些認識。
何大福接著挑開第二個問題: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與政治掛帥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直強調政治掛帥,特別是“###”中,政治掛帥被喊得震天響,所有的中國人都害怕戴上一個政治不掛帥的帽子。改革開放中,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重要職責就是走向市場、搞市場經濟,按經濟規律把企業辦好、辦活、辦強、辦大。要這樣就必須要把企業的根本目的搞清楚,那就是創造合理的和較好的經濟效益,應該以效益為中心。作為國家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企業應以效益為中心。因此,我們所有活動都必須以效益為中心來展開。企業一系列活動都應當是經濟運作,都屬於經濟領域的行為,並不是一動就牽涉到政治掛帥的問題。這個理論問題也是個大是大非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就不敢放大膽去創辦好企業。很多人長期以來揹著政治掛帥的枷鎖,很難有所突破。搞經濟的人,在國家地位排在第三第四位,在社會上認為是排後面幾位的人才。一句話,在中國搞經濟不如搞政治,這個現實問題更加影響企業在經濟改革中的發展。所以我們認為,不把政治掛帥的帽子從自己頭上拿掉、從企業頭上拿掉、從思想上改過來是不行的。
講壇上的風波(2)
何大福越說越關鍵,一口氣又說了其他幾個問題,他說:第三是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問題。
改革開放,一個重大內容是政企分開。將企業從政府的懷抱中抱出來推向市場。以往幾十年在計劃經濟領導下,所有企業都是由政府來包的,資金大部分由政府來投資,產品大部分由政府安排,市場也由政府來控制。現在要將政企責任分開,社會上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個企業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不找市長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