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傳說的傳說
“金陵金箔,中華一絕!”
1993年,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參觀中國金箔發展史展覽後,揮毫寫下這八個大字!可想而知,金陵金箔的身價、地位非同一般。
2700多年前,人們還不知道什麼是金箔。天下所有的寺廟、菩薩都是泥塑的,連皇宮也是灰暗暗、烏朦朦,根本談不上什麼金鑾寶殿。
金陵勝地,自古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傳說中神仙雲聚、仙女常住。帝王在此建都、佛家在此建廟。蔥蔥郁郁的鐘山山脈,虎踞龍蟠、天高雲低、霧氣嫋嫋,上仰百丈高崖,下臨浩蕩長江,煞是壯觀。從鐘山往東南延伸,古稱黃龍山,綿亙起伏,經湯山向北延伸,直插龍泉,雄踞於揚子江畔。就在這黃龍山一帶,分佈著200多座寺廟。只可惜,廟寺裡所有的菩薩都灰頭土臉,“無精打采”。
傳說,有一天,金陵大地有兩位仙家道人駕霧而來,降落在龍潭黃龍山的頂峰上,轉眼化成兩個峻拔的身影,聳然屹立。
這兩位仙家就是呂洞賓和葛仙翁。他們往赴王母蟠桃大會,醉別而歸,路過龍泉,看到龍泉寺廟香火升騰,一派興旺,只是菩薩神像都是毫無光澤,於是便降下雲層。兩位仙家合計,何不在這裡做一件好事,開創一個用金不多就能使神像發出金光的“飾金術”?
平平展展的兩塊方石,放在各自的面前。那石塊上面,各放著一塊金片。
叮噹!叮噹!呂洞賓和葛仙翁揮舞鐵錘,錘打著金片。
葛仙翁看到呂洞賓的金片越打越大,他唯恐落後,急中生智,將石塊斜橫起來,把金片放在石稜上錘打。這一變招,進度馬上就超過了呂洞賓,錘出來的金片又薄又光。原來,由於錘面與石塊的接觸面變小,金片受到約束,不易破損,成形快,色澤亮。
呂洞賓見比試不過,便騰雲駕霧,去了浙江。
葛仙翁則留在龍泉,向龍泉百姓傳授了他的制箔工藝。
葛仙翁的金箔工藝代代相傳。到了清朝年間,乾隆皇帝也曾光顧過這裡。“葛仙翁智勝呂洞賓”的傳說,自然也隨著金箔工藝世代傳頌。金陵從此成為“金箔故鄉”,金陵金箔也名揚天下。
本來,金陵人擁有“金陵金箔”這個祖傳瑰寶,應該世代吃穿不愁。其實不然。原來,這金箔產品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國家興旺,金箔興旺!國家衰敗,金箔衰敗。解放前,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所以金箔生產凋零殘敗。新中國成立之後,萬物出現生機。到了1955年,人民政府鼓勵金箔藝人組織生產合作社,大力生產金箔。於是,龍泉鎮梅長生、徐德志和徐德明等藝人,走鄉串村,挨家挨戶做工作,帶領64名老金箔藝人自帶工具,自籌經費,租用了當地政府沒收來的一座地主莊園做廠房,正式成立金東縣第一家金箔錦線生產合作社。成立那天,彩旗飄飄,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省、市、縣、鄉領導紛紛到場,連國家輕工部也派人祝賀。成立之初,金箔生產很是紅火,各地訂單雪片似的飛來,生產量無法滿足客戶需要。於是,合作社規模擴大,改成了金陵金箔廠。
其後,由於政治運動不斷,加上三年自然災害,金箔生產受到重創。到了“###”風暴席捲祖國大地的時候,金箔廠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結束,百廢待興,人們忙著算舊賬、填肚子,一時無暇顧及金箔廠。到了80年代初,金箔生產幾乎絕跡,金箔藝人下放的、退休的、改行的,再也無力“鞭炮齊鳴”了!儘管頻繁調換廠長書記,但誰也沒有回天之力,一個個都敗下陣來。特別是最末一任書記曹永剛,此人是從大三線兵工廠調過來的,不知金箔廠深淺,工業局讓他到金箔廠當一把手,他便同意了。上任之前,他也曾信心滿懷。不料,那年金陵一帶連降暴雨,長江水猛漲,金箔廠所在地龍泉鎮大堤破裂,大水將金箔廠淹成一片汪洋!曹永剛遭此一劫,心灰意冷。大水回落以後,他就想方設法離開了金箔廠,到局裡任職去了!
眼下,一面是國家急需金箔美化天安門,一面是金箔廠群龍無首的爛攤子,誰來主事,真真急煞人也!
金東縣委常委們悶坐抽菸,面面相覷,卻無人推薦人選。面對這種情況,朱書記只得點名了。
“萬縣長,你是老工業,還是你來推薦提名吧!”
“我?”縣長萬慶彪沒有正面應答,他挺了挺背,國字臉上劍眉飛聳、目光如炬。看到大家都用期待的眼神望著他,他胸有成竹地笑了笑。其實,萬慶彪早就料到朱書記會點他的名,他心裡也早就有了一個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