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打敗炎帝,在涿鹿建立了都城,之後再南渡黃河,遷都有熊,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按當時的情況,這個涿鹿不大可能遠離中原黃河沿岸,很可能就在解地(今山西運城) 一帶。就地理位置和遠古交通條件而言,一方面,這一帶距離炎帝所統治的以淮陽和曲阜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不十分遙遠,有利於炎黃聯合同蚩尤作戰;同時也和有熊距離相近,便於黃帝遷都南下。另一方面,蚩尤集團 原屬於炎帝部落聯盟 ,當時不大可能北方邊陲地帶同炎黃作戰。所以我們認為,上述後一種說法比較接近當時的情況。也就是說,在河東這塊土地上,曾經留下華夏文明的偉大開創者的重要活動足跡。

再說堯、舜、禹。《史記》稱堯是帝嚳(高辛氏)的兒子,距黃帝五世;舜是帝顓頊(高陽氏)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禹是顓頊的孫子,距黃帝五世。三人世次顯然有很大訛誤,但說明他們作為當時先後出現的三個大的部落王國的首領,都和黃帝部落有著血統傳承的關係。

尤其重要的是,他們的活動中心都在河東。《左傳》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冀方即《禹貢》所說的冀州。杜預注曰: “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孔穎達疏曰:“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餘里,俱在冀州,統天下四方,故云‘有此冀方’也。”冀州是《禹貢》所載夏禹治水劃分天下為九州的第一州。夏王朝建立後,各州的貢物各循本州河道運送,最後都“入於海”以達冀州,冀州就成了九州的首州。

冀州在哪裡?孔穎達《禹貢正義》有云:“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此處所言之河均指黃河,因河水環曲流向不同而異名。古黃河下游自南向北縱貫今河北中部稍偏西,至天津附近入海,稱東河;山西和河南之間的稱南河;山西和陝西之間的稱西河。三者之間即冀州地域,主要是今山西南部、豫西、秦東,還有河北西邊少半部。

堯、舜、禹的都城平陽、蒲坂和安邑都在河東地區。所以,這裡是“帝王所都”,冀州的中心地區 ,遂稱中國 。在這塊土地上,炎黃開創的華夏文明,經由堯、舜、禹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雖然,夏王朝至太康以後,隨著勢力向南擴充套件,活動中心移向豫西一帶,故史家有“禹都陽城,伊洛所近”(韋昭《國語注》)和 “穎川、南陽,本夏禹之國”(《漢書。地理志》)的說法,但是,夏禹時代的活動中心在河東地區則是毋庸置疑的。

再說殷契和周棄(后稷)。《史記》稱契為帝嚳次妃有娀氏女簡狄所生,棄為帝嚳元妃有邰氏女姜嫄所生,二人均系堯的異母兄弟,黃帝的五世孫。這個說法,史家早有異議。看來,他們未必一定為帝窖之子,很可能屬於帝嚳族的分支,都是當時一個部落王國的首領。並且,契和棄“興於唐、虞、夏之際”,即活動於堯、舜、禹時代。

據說,契“佐禹治水有功”,舜命契作“司徒”,主“五教”,“賜姓子氏”;棄“好耕農”,堯“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命棄“播時五穀”,“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契和棄作為商族和周族的始祖,殷商和姬周文化的原始開創人,他們的活動也主要在河東地區。史稱契的父系“帝嚳都亳”,此亳邑據說緣起於河東地區的薄山(亦稱雷首山或歷山),位於薄山附近;母系“有娀氏當在蒲州”,亦屬河東。又,“契居蕃”,蕃地據說在薄山(中條山0以西不過百里,距帝嚳族不遠,幾與有娀氏相毗鄰。由此看來,商族的策源地當在今山西永濟至陝西華縣間,也就是河東地區及其周圍。

姬周的始祖棄的父系與契同。母系有邰氏在今聞喜、稷山一帶,古稱邰邑或邰國。棄自幼生長於邰,後舜又“封棄於邰”。這一帶的稷王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就是當年后稷播百穀之地。可見河東地區也是棄的活動中心。

以契和棄為始祖,以河東地區為策源地的殷商和姬周文化,是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炎黃開創的華夏文明,經歷堯舜禹以及夏王朝的發展,至殷商和西周尤其是西周時代達到鼎盛,形成了完備而成熟的文化形態,並由此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格局。

綜上所述,如果把文明史前期中國原始文化的發展歷程和華夏文明起源及其發展的歷程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總根系”,那麼,河東地區的文化便可以說是縱貫其中的一條“直根”或“主根”,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總源頭”。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唐詩與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