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5部分

,還吞了我等五嶽劍派,現在才裝腔作勢,說什麼方外清修之人不通俗務?

當然,他面上神情越發誠懇,再加三分急切,“教主何忍獨享仙家清靜而置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嶽不群悚然動容,握著左冷禪的手,肅然道:“若非左兄一言驚醒,嶽某險些鑄成大錯!

若教全真歷代祖師知曉嶽某自私自利,只顧蝸居靈山秀水,而無視萬民疾苦,嶽某還有何臉面修行祖師所傳了道成仙之法?”

左冷禪初時只覺嶽不群頗有些動作失態,言語過激,忽又反應過來,暗道不妙……

果然,嶽不群緊接著道:“如若我全真日後有所成就,左兄今日獻策當屬首功!”

左冷禪神情一滯,心頭暗歎,苦矣……只此一句,自己慫恿嶽不群造反這罪魁禍首的奸佞之名怕是逃不掉了!

歷史證明,凡是勸主上造反者,造反沒成功時被舊朝恨得牙癢癢,罪名比主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旦造反成功,主上坐了天下,又反過來被主上深深忌憚,終是難逃一死!

不過,左冷禪心下忿忿,不是所有起兵的大首領最後都能坐上皇帝位,笑到最後的反而可能只是其屬下某人……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明廷開國之祖朱元璋,原本只是明教區區一罈主,最終還不是幹掉明教教主,坐上皇帝寶座。

縱然英雄一世,縱橫無敵如楚霸王項羽,最終還不是栽在了劉邦手中?

只要嶽不群許他獨當一面,手握一軍,最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這也是他忍辱負重的信念所在!

第二百四十一章心照不宣

封不平返回正堂之時,恰逢左冷禪面色凝重的從偏廳出來,並通知說教主召見定閒。

看著定閒前往偏廳的背影,封不平不由暗暗疑惑,不是應該先召見玉音子,商議藉助泰山派的勢力,控制山東沿海港口,接應臺灣水師登陸麼?

怎麼反而先召見定閒呢?

恆山派盡是女尼,又信奉佛門觀世音,絕不會參與軍隊廝殺,在起兵後能有什麼用?

若說戰陣廝殺,當屬嵩山一脈弟子最為如魚得水,沉重闊劍大開大合,幾類大砍刀,再披上精良鐵甲,各個都是冷兵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好手,更兼有左冷禪這等智勇雙全、威望崇高的統帥,建功立業不在話下。

當然,嶽不群絕不會允許左冷禪仍舊掌控所有的嵩山弟子,只允許他從嵩山千餘精銳弟子中挑出三百人作為心腹親信,再向他提供足夠的兵器甲冑、馬匹糧食,命他藉助從前嵩山派的金錢和人脈,在河南招募一萬大軍,攻佔開封城,殺死城內藩王周王,以示反明決心。

剛剛左冷禪之所以臉色凝重,並非是在猶豫是否殺死藩王,徹底絕了與明廷講和之路,而是在思索如何挑選三百親信弟子,他們可是今後他麾下大軍的核心骨幹。

不可否認,作為一軍骨幹,這三百人最好是要對他忠心耿耿,且又才能出眾,但這只是想想罷了!

若是他真敢挑選三百個對他忠心不二的精銳弟子,恐怕他們一行回到嵩山之日,就是他左冷禪喪命之時!

只因如此施為,乃是明明白白的告訴嶽不群,他一刻都不想屈居嶽不群麾下,並迫不及待的想要脫離嶽不群的轄制,回嵩山單幹……

就算一個庸主也不會縱容這種居心叵測又毫不掩飾的屬下,何況精明如嶽不群乎?

而嶽不群之所以能夠接受野心勃勃的他,還讓他獨當一面,主持攻略河南,就是看重他左冷禪的武功才智,堪為優良將帥,可以為全真教衝鋒陷陣,攻城略地,要是他一開始就不想為嶽不群賣命,不想為全真教奪取絲毫利益,那他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反之,只要他為還忠實的執行嶽不群的命令,乖乖為全真教打工,開闢功業,就算明知他野心勃勃,不甘人下,在全真教未竟全功之前,嶽不群也不會殺他,而是會牢牢限制他,榨乾他所有的價值……

此乃上乘御人之術,自吹自擂者亦浮誇為帝王心術!

左冷禪到底曾經掌控諾大的嵩山派,號令近萬豪傑,深明此間利害門道。

再三琢磨之後,左冷禪決定所挑的三百嵩山一脈弟子中,一心忠於他個人的佔六成,心思偏向全真教的佔四成,這樣既能保證他的命令能夠得到迅速有效的執行,又能讓嶽不群暫時放心,拿捏的恰到好處。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政治表態,是雙方心照不宣的合作基礎罷了,畢竟憑他左冷禪的心計手段,一旦率軍在外時突然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