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四大海軍府,主力戰艦達到了近一千五百餘艘,牢牢的控制住了大渤海這片海上後花園。
大宋國,開封府,開封昔日只是一座小村落,乃是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的起家之地,靠著自身強大的號召力,兩人快的凝聚起一股強大的力量,並佔據了這片肥沃的土地,烽火三年,趙匡胤與盤踞凌口,津馬渡地區的朱溫,佔據台州,泰水的東方宇,佔據下承,玉城的納蘭博達三人結拜為異性兄弟,這也為趙匡胤建立大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昔日四人結拜。趙匡胤攻打北面。東北兩個方向,餘下三人分別攻略餘下六個方向,數年間,趙匡胤利用懷柔,分化等策,6續吞併黃河北面一十:國,隨後又在滅董之戰中,奪取董卓黃河下游的地盤,烽火六年,趙匡胤的實力已經遠過其他三個結拜兄弟,趙匡胤自立為皇后。加封昔日的三個。結拜兄弟為一等異姓王,這三王就是平王朱溫,泰王東方宇,誠王納蘭博達,地位遠在其他異姓王之上。
趙匡胤打下大宋這偌大的疆域,七分靠手段,三分靠兵馬,幾乎是見縫插針,每每順勢而為,加上趙匡胤重文人,宋國文風在短短數年就連上數個臺階,治下少有戰亂,所以甚得民心,被百姓稱為文德皇帝,大宋疆域不足兩百萬平方公里,佔據著黃河下游兩岸肥沃之地,人口兩萬萬三千萬,可以說人口稠密,加上趙匡胤不禁商旅,治下更是富庶。趙匡胤雖然重文,卻也沒有過於抑武,畢竟周邊都是虎視耽眈的諸侯。宋國又是一塊肥肉,無數眼睛看著,趙匡胤自然不敢自毀長城。
而隨著近年來,中原地方戰事不似以往那般平凡,各地地盤也都被數個強大的國家分光了,擴充疆域自然沒有往常那般的容易,加上這些年不斷的戰爭。地方百廢待興,而內部積累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各地也進入了難得的和平期,而這段時間。各大諸侯都以解決國內的矛盾為主。努力展自身基礎。 而宋國在周邊壓力大減之下。自然也開始整頓內部,中原之地,乃是中華文明之起源,萬里黃河衝擊出來的巨大平原,肥汰無比,人口也最是稠密,用人傑地靈已經難以形容中原之富庶,正因為如此,中原的諸侯可以說多如牛毛,而如果靠打的,估計就算混戰數十年也不會停下。想要出頭難比登天,而中原之的崛起的幾大諸侯,都是具有強大號召力的君主,也是在歷史上最有名望,也最為人推崇的帝王,靠著強大的聲望引得地方諸侯紛紛投奔,從而形成強大的力量,這就好比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勢一越入。實力越強。反過來投奔的諸侯也越多。正所謂順著昏懈月亡。在這十年內,中原地區不斷的上演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一過程,然而這種短時間內凝聚起來的強大實力卻有著一個最為致命的威脅,那就是內部諸侯太多,難以消化,一旦外部壓力減輕,內部的諸侯就好似是腫瘤一般消耗著國力。
宋國,龐大的疆域內,擁有著十七個外姓王,這些外姓王雖然名義上為大宋之臣,卻效仿著地方割據之勢,宋國對這些地方根本就沒有有效的統治,無論是稅賦,法律還是其他都自成體系,以往是外敵當前,內部矛盾自然不突出,但隨著外部壓力減內部的矛盾也成了主要矛盾。沒有一個帝王會允許國內出現不聽從號令的諸侯王來,於是三十六計輪番上演。 而趙匡胤的手段自然也是十分的凌厲,仰仗著中央大義以及強大的力量,以意圖謀反誅殺了三個外姓王。並以國力不堪重負為由,不斷削減軍費,當然是削減異姓王麾下將士的耗用,隨後降低賦稅,輕薄猛役。昭告天下。
可以說這兩手狠辣無比,宋國的異姓王雖然都盤踞著一些地盤,但比起自己所養的兵馬數量卻遠遠不足,畢竟當初趙匡胤收納這些人的時候,是胡蘿蔔加大棒,本地地盤就縮小了許多,而兵馬錢糧也都由宋國中央供給,既然是中央拿錢給他們養兵,那自然是多多益善,但趙匡胤這一叫窮,異姓王就感覺到心裡一沉,如果不自己拿錢貼補,就要裁軍,而裁軍無異於自斷臂膀,手中無兵,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還不是人家想怎麼捏就怎麼捏,但自己的的盤雖然自己收稅,但也無法滿足軍隊所需,怎麼辦,總不能拿自己家底添把,所以就只能加稅,從老百姓身上盤錄。
而這個時候,趙匡胤又祭出第二大殺器,減稅,輕薄繼役,這一下可算是打在這些割據一方的異姓王的心頭之上,他們周邊加稅,你這邊減稅,老百姓又不是傻子,那還不跑,商人們走了,老百姓也走了,連根基都沒了,他們一樣要敗亡,可以說這兩手使用出來,所有的異姓王都不好受,而趙匡胤也是老謀成精的人物,最擅長的就是玩手段,在這削減的錢糧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