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二十二章 君臣議農

現過嗎?”

李素不慌不忙道:“不瞞長孫伯伯說,此問愚侄也曾想過,而且問過那位真臘國的王子,王子也不得其解,愚侄自己想了想,覺得此物之所以沒被咱們中原發現,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路程甚遠,兩國相距數千裡,如今交通不便,從南到北走過來,少則數月,多則半年,如此漫長的距離,兩國間訊息閉塞不通是很正常的,其次,兩國語言不通,真臘國諸部說的大多是天竺語,文字也是天竺文字,佛教傳入真臘年月未久,兩國無論官府或民間都不覺得彼此有什麼來往的必要,其三,稻穀一物,我大唐南方皆種植,論稻穀外形的話,兩國稻穀相差不大,米粒相似,只有微小的差異……”

嘴角輕輕一勾,李素笑道:“除了小侄這等無聊之人沒事把稻穗上的穀粒摘下來一顆一顆數清楚,恐怕沒人再幹這種事了,也就是說,兩國雖然同種稻穀,但兩者的產量差異怕是從來沒人注意過,所以真臘國的稻種這幾百上千年來便泯然於世,而不為人知了。”

李素說完,殿內君臣頓時點頭不已,看來李素的解釋眾人都是比較認同的。

李世民抓起一把稻米,任穀粒從指縫中洩下,看著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笑道:“朕欲在大唐推行此稻種,眾卿以為如何?”

房玄齡擰眉沉吟不語。

長孫無忌卻道:“陛下當三思而行,此物確是好東西,若能推廣普及,大唐百姓之福也,只不過,此物產量究竟有沒有那麼高,臣以為還是先確定以後再推行比較好。”

扭頭歉意地朝李素笑了笑,長孫無忌解釋道:“不是信不過賢侄,事關社稷民生,不得不謹慎,賢侄莫誤會老夫之意。”

李素急忙笑道:“長孫伯伯此言乃老成謀國,愚侄只會心中敬佩,怎能誤會伯伯?伯伯多慮了。”

李世民扭頭望向房玄齡,房玄齡附和道:“臣以為輔機賢弟所言甚是,先確定了產量後再推行方為穩妥之策。”

李世民想了想,點頭道:“也罷,是朕心急了,只是真臘國太遠,來回頗費時日,朕這便吩咐下去,命人在長安兩市尋找真臘國人,最好是熟知農事者,將他們召進宮來,朕親自詢問一番,兩相印證之後再下定論。”

三位老臣皆同意並點贊。

李世民又望向李素,淡淡道:“此物是你最先發現的,你可有諫上?”

李素頓時露出猶豫之色。

李世民原本只是隨意問一問,沒指望李素說什麼,然而看到李素猶豫的表情,李世民頓時不滿道:“你真有話說?有話儘管道來,遮遮掩掩做甚?”

李素乾咳兩聲,道:“臣……確實有點不同的意見,說出來還望陛下和三位伯伯莫怪罪。”

李世民哼了哼,道:“此為商議國事,本應盡抒己見,何來怪罪之說?只要莫學魏徵老兒說話那麼難聽,朕自然欣悅之。”

李素笑了笑,隨即正色道:“臣以為,此物雖好,卻也不能拿來就用,真臘是小國,東西南北也就那麼點地方,但大唐不同,大唐幅員遼闊,疆域甚廣,每地的氣候土壤都不一樣,臣覺得種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故而《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臣以為就算得到了真臘國的稻種,也該謹慎推廣,先選一鄉一縣之耕地作為試點,讓當地農戶試著種一季,若試種的收成比較理想,再慢慢往大唐各道各州府推行……”

殿內君臣聞言不由兩眼一亮,如今還沒有“試驗田”這個概念,李素提出來後,君臣頓時驚奇不已,細細思量之後,頓覺極有道理,而且非常穩妥。

李世民不由大笑道:“甚好,便依此而行,幾位覺得如何?”

眾人皆點頭讚許。

李素有些尷尬地道:“臣,呃……還沒說完呢。”

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後笑道:“子正還有高論?快快道來。”

李素飛快瞥了他一眼,剛才一直叫自己的姓名,現在換了表字,顯然李世民的怒氣又消了一些。

“臣以為,糧食是民生之根本,推行種植新稻種是大事,也是一件需要冒風險的事,咱們得先做好失敗的準備,主要還是因為兩國氣候和土壤的差異原因,所以除了引進真臘國的稻種之外,臣覺得正好可藉此事,在長安設立一個新的衙署,重用一批精於農事的官員,甚至民間種田的行家老農,專司農事研究,舉凡域內或域外的莊稼作物,無論糧食也好,瓜果也好,想辦法將種子弄來,反正長安胡商甚多,此事不難為之,弄來了種子,交由農學專門研究和種植,比如真臘國的稻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