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曉。全球定位系統就曾經是一個沒有明確目標的政府專案,這一專案告訴我們不應該被自己的想象力所束縛。再怎麼研究也不能預先證明載人航天事業在經濟上划算。當路易斯和克拉克(Lewis and Clark)'1'向美國西部進發之時,他們此行的表面理由是展示美國人的風采,以及尋找母海狸,那個時候海狸皮帽子可火著哩。儘管如此,可不會有什麼人認為美國西進運動的最主要經濟收益是海狸皮帽子。路易斯和克拉克的故事的教益在於,通常你只有在冒險成為現實後才會知道賺到了什麼。通常,太空對於提升科技實力的重要性也不應該被低估。別的國家可不是這樣的,中國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為一個科技“強國”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希望載人航天能使中國在科技曲線上加速運動。美國若想保持自己在科學和工程領域中的實力,積極進行太空活動勢在必行。最後,全世界都明白美國正優先發展軍事太空能力,而載人航天活動才代表了未來。太空專案意味著豐富的想象力和開闊的視野,美國目前在太空領域執牛耳,未來也必須如此。是“阿波羅”計劃使我們坐上了這一位置,其模式現在還有很多教益值得學習。
“阿波羅”計劃及其後果(1)
“阿波羅”計劃及其後果
通俗歷史告訴我們,“阿波羅”計劃體現了美國航空航天局“想到哪兒就做到哪兒”的態度和肯尼迪政府的幻想精神。一些太空探險的吹鼓手迄今還在熱切地琢磨著,只要再有一位美國總統具有類似的想象力和視野,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探險的光輝歲月就會重現。這種想法大概對了一半,關於“阿波羅”計劃的通訊史學觀點在讚頌航空航天局的精神方面恰如其分,但在揭示其視野時卻語焉不詳。
蘇聯“人造地球衛星1號”的衝擊波給美國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艾森豪威爾政府的預料。在大量對內情毫無所知的媒體分析的推波助瀾下,美國人很快就確信假如蘇聯人能將一個衛星送入軌道,就一定能把許多件核武器都如法炮製。那種認為美國已經在技術上低於蘇聯因而也就弱於蘇聯的想法越傳越廣,這成了研究技術民族主義的早期例證之一。這種觀點還產生了全球后果,“人造地球衛星1號”釀成了一場信任危機。在冷戰時代,東西方集團之間的纖毫變化都是重要的,這種變化通常只不過是建立在看哪一個集團能研發出最讓人眼花繚亂的技術上,除此無他。因此1958年10月美國航空航天局誕生,作為一個民用的、和平性質的機構,和蘇聯軍事化的專案形成了對照。
但是,1958年美國那時候其實已經開展了非常積極的太空軍事計劃。肯尼迪政府認識到了太空成就的象徵意義和由此產生的引力,美國可以利用太空贏得尊敬,並抵消“人造地球衛星1號”發射成功帶來的負面效應。此外,民用太空活動的技術需求還可以明顯地有助於軍事活動和美國的經濟。如果技術冒險能夠成功,可能產生巨大的收益。一方面,太空成了冷戰的戰場,科學家和工程師則是前線計程車兵,為技術威力產生的尊敬和全球影響力而戰;另一方面,由此獲得的知識和建造的裝置可以催生國內收益,不僅是在象徵意義上,在軍事競技場內外也同樣如此。
美國航空航天局成立的第三個年頭,1961年5月5日阿倫·謝潑德(Alan Shepherd)成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僅僅20天后,肯尼迪總統在5月25日宣佈啟動“阿波羅”計劃,希望在10年之內實現將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這是為了挽回因“人造地球衛星1號”而失去的尊敬以及伴隨著的領導地位的一個戲劇性姿態。最初而且最重要的,“阿波羅”計劃是一項關於戰略領導地位的計劃。國際上,美國希望將來自別國的尊敬轉化為冷戰影響力,而且事實也的確如此。不過政府在“阿波羅”計劃上的投資也收到了其他幾項回報。對“阿波羅”計劃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培育以及他們的實際工作經驗鍛造了整整一代訓練有素的技術人才,為了適應嶄新的、專業化的航天技能需求,高等院校中專門建立了有關的工程專業。經濟上,美國參加太空競賽的直接及間接回報日見豐厚,“阿波羅”計劃的效果尤其明顯。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在電影《阿波羅13號》(Apollo 13)扮演的角色有一場戲,一個國會代表團參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運載火箭總裝車間,這類活動曾經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例行任務。陪同人員介紹著計劃的哪一部分來自美國的哪個州,以及“阿波羅”計劃的經費使用是如何遍及全國的。在政治上,這一資訊對於保證經費源源不斷是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