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佇列訓練先以最基本的十人隊開始操練,熟練之後再開始百人隊合演,然後是千人隊,最後是四千人大會操。

李衛國之所以將佇列訓練放在第一位,除了因為佇列訓練能夠加強對士兵的服從性接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將來戰場上更加靈活指揮這支軍隊打好基礎。

李衛國深知這個年代步兵的基本軍事戰鬥方式為線列隊形排槍戰術,表面上看這種線列排槍戰術很簡單,就是要士兵站成一排或者幾排,輪流放槍就行了。

其實不然,這當中蘊含著巨大的軍事學問。

要知道戰場環境十分嘈雜,便隨著喊殺聲、槍聲、火炮轟鳴聲等,一個指揮官喊出的命令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有效傳播的距離不過十幾米遠,若考慮到士兵們的緊張因素,實際上五六米遠外計程車兵能聽到清指揮官的命令就非常不錯了。

而線列排槍戰術動輒就是幾百人或者成千上萬人排成佇列進行戰鬥,佇列的橫向長度幾百米甚至幾公里,如此大範圍的交戰區域,對於指揮官而言,他沒有擴音喇叭,沒有無線電等裝置,傳達命令,指揮起部隊的作戰就是個問題了。

李衛國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在佇列訓練上下功夫,讓士兵們熟練掌握各種佇列口令,提高戰場指揮效能。

當然,在指揮作戰方面,已經有幾百年火槍戰鬥史的歐美列強們,他們早已經總結出了一套合適的指揮方式,那就是利用軍樂隊,在戰場上傳達指揮官的命令。

交戰規模越大,就需要配備更多的軍樂手,往往一支千人規模的部隊,就需要配備至少一百人的軍樂手,這個比例已經達到十比一,甚至更高。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戰場環境太嘈雜了,先不說喊殺聲、槍炮聲等,敵人也有軍樂手,雙方都在敲鑼打鼓,實際上也是相互干擾,是一種壓制戰術,你的軍樂隊人數少聲音小,結果就會被敵方的軍樂聲蓋過,那麼你計程車兵將聽不見指揮官的命令,結果不言而明。

所以,交戰雙方都不得不配備大量的軍樂人手,以此來確保己方部隊的指揮行動順利進行。

軍樂隊只是戰場指揮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更關鍵的還在於士兵,集中體現在士兵的日常訓練上。

戰場上既然靠軍樂隊來指揮軍隊,那麼就得要求士兵能夠聽得懂己方的軍樂所代表的各種含義和命令。

這其實是一支軍隊的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訓練,到了戰場上計程車兵基本上是聽不明白軍樂的含義,甚至理解錯,後者將直接導致整個軍隊的大亂,後果不堪設想。

十九世紀中葉,英、法、德等列強國家的新兵訓練時間普遍在三年以上,也就是說從新兵招募開始,直到正式成為正規軍,需要至少三年的新兵訓練期,從中不難看出訓練一支能夠進行線列戰的軍隊有多麼困難,跟後世訓練三個月就能成為正規軍相比,所需時間比例高達12:1,就連普法戰爭後的德軍指揮官毛奇都忍不住感嘆,德軍士兵苦苦訓練了二十年才能夠打敗法軍。

若是細想一下,也難怪會出現這種局面,依靠軍樂來指揮軍隊,就好比聽著歌曲跳舞一樣,就算是一個學了幾十年舞蹈的人,若是放在喊殺聲震天,槍炮聲不住轟鳴,地動山搖的緊張氣氛之中,也會出現緊張,也會聽錯歌曲邁錯了步子。

所以,毛奇說德軍士兵苦苦訓練了二十年才打敗法軍,這並非是笑話,而是事實。

李衛國既然知道線列火槍戰爭中的優缺點,那麼他自然要儘可能的避免了。

為此,李衛國在這方面做了詳細的考量,他雖然也準備了一支軍樂隊,但這支軍樂隊只負責傳達三個命令,前進、暫停和後退,至於其他軍令,李衛國想到了旗語。

一紅一綠兩個旗子,足以表達出指揮官的全部作戰命令,而且這個命令不需要士兵們看得懂,只要基層軍官和基層傳令兵看得懂就行了。

這樣一來,指揮官的命令不需要直接傳達到每一個士兵,只需要傳達到個基層指揮官,然後各基層指揮官再傳達給他所在單位的其他士兵們就行了。這也簡化了命令傳達方式,士兵們不用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熟記各種軍樂聲音所代表的命令,也不會出現聽錯軍樂所代表的命令導致戰場上出現失誤了。

不過,為了便於自己計程車兵準確區分開跟其他列強軍隊的軍樂聲,李衛國想到了他上學時運動會上的鼓號隊。

“咚咚!咚!”(大花鼓)

“咚咚!嗒嗒!咚咚!嗒嗒!”(小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