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部分

,但也僅僅只能滿足江南省和浙江省的流通使用,至於外地,因為對於人民幣還在觀望態度,老百姓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人民幣的幣值是否穩定,所以暫時兌換人民幣的規模不大。以亞投行目前人民幣的發行量可以應付得了。

亞投行的利潤巨大,支撐著李衛國集團的各項開支。尤其滬軍軍費開支極為浩大,五萬滬軍每年的軍費開支相當於大清一百萬八旗兵一年開支,而且這只是平時,一旦爆發戰爭,一場小規模交火就要耗費幾十萬人民幣,如果一場大規模戰役,更是數百萬人民幣,簡直就是在燒錢。

這也難怪,畢竟火器時代的戰爭消耗自然要比冷兵器時代高得多。

好在江灣工業區的幾十座工廠已經陸續完工投產使用了,其中鋼鐵廠、水泥廠、火柴廠、造紙廠、印刷廠、煤氣廠、自來水廠等最先盈利,鋼鐵廠所生產出來的鋼鐵全被江南製造局用來製造槍炮,而且還供不應求,迫使李衛國不得不提前進行鋼鐵廠二期擴建計劃。水泥廠也是如此,滬軍在江南、浙江兩地大規模修築城防,同樣供不應求,也進行二期擴建了。

至於煤氣廠、自來水廠等,則因為是城市基礎設施,老百姓吃水、用煤氣做飯點燈都用得著,儘管成本比較高,李衛國又為了發展民生讓老百姓用得起,所以調低了售價,單獨利潤微薄,可架不住人多,因南方戰亂而遷往上海的難民數量巨大,且有錢人居多,所以總體上還是盈利的,而且非常可觀。

至於江灣工業區內的其他工廠,雖然也都陸續投產了,可使用者群體還是不大,比如化肥廠生產出來的化肥,老百姓覺得貴,還不如農家肥,所以用的少。再如紡織廠,製造出來的布匹雖然成本比英國人的還低,可惜老百姓買的少,男耕女織的傳統經濟短時間還無法打破,銷量不行,最終李衛國只好自己收購了,專供政府公務員們和軍隊官兵們。

雖然有賠有賺,但整體上還是盈利的,李衛國喜歡放長遠看問題,江灣工業區要大搞起來,一步步帶動整個國家朝著工業化發展,這才是強國之路,是李衛國要做的事情,雖然現在還有些困難,但李衛國相信他會成功的。

教育方面,旦復大學已經成功培訓了三期夜校畢業生,為衙門和滬軍提供了一千五百多名公職人員和軍官,使得江南省和浙江省不再缺公務員了,衙門得以正常執行。也令滬軍軍官們的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提升戰鬥力,同時為今後李衛國成立專業軍校奠定了基礎。

旦復大學在容閎的管理下,設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雖然是大學,但實際上卻是從小學生開始教起,前三年每屆學生都是來自孤兒院的孤兒們,因為李衛國要培養他們儘快出國留學,所以優先錄取孤兒院的適齡孩子們,讓他們儘快掌握基礎知識,打好底子。

除了經濟和教育,李衛國最關心的自然就是軍事工業了。

江南製造局經過二次擴建。英制火槍和火炮的生產規模沒有變化,依然是每個月兩千支火槍和二十門火炮的製造速度。二次擴建主要是針對衛國式步槍,整整增加了三千名工人。他們每個人幾乎都是新手,只學會了打造其中一個步槍零件,最後由經驗豐富的槍械製造工人來完成最後的磨合和組裝。

經過二次擴建後,衛國式步槍的月產量達到一千五百支,這使得滬軍可以進行武器更新換代了。

新武器需要滬軍官兵們慢慢適應,好在之前李衛國就給中華神盾局的特工們配備了衛國式步槍,所以他從神盾局挑選了一批優秀射手來擔任教官。負責教習,使得滬軍官兵們很快就掌握了衛國式步槍的使用和射擊方法。

首批參加試驗的只有一個千人隊,不過這支千人隊的編制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由於他們不再使用火槍了,戰鬥隊形自然要進行變化,不可能再使用大方陣密集隊形了,士兵和士兵直接分散開。保持散兵作戰距離。這樣一來,以前的千人隊編制也就不合適了。

因此,李衛國在這支千人隊上面開始了改編,千人隊、百人隊、十人隊改為了營、連、排,一個營一千人,設營長、營副、營參謀各一名,轄下三個連,每個連三百人。設連長、連副、連參謀各一人,連轄下三個排。每排一百人,設排在、排副、排參謀各一名,每排三個班,每班三十人,設班長、班副各一名。

這只是純戰鬥部隊,至於後勤、偵查、醫護部隊,李衛國暫時還在摸索當中,還沒有制定出來。

當然,李衛國完全可以照搬後世解放軍的軍制,可他知道那根本不行,因為二者間使用的武器裝備都不同,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