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8部分

正因為這種特殊性,使得上海連續經歷了三次大擴建,原來的上海縣城方圓不過五公里,如今方圓已達五十公里,將原來的英法美三國租界納入,更是橫跨黃浦江,浦東、川沙也成了市區。

而除了內城,外城已經看不到任何平房建築了,全部被高樓大廈取代,以緩解巨大的人口壓力。

從軍事角度看,五百萬的人口大都市不可取,因為一旦爆發戰爭,人口密度太大,容易造成更大的平民傷亡,尤其是熱兵器的高速發展,殺傷力比冷兵器大得多。

對於上海而言,地處華東平原區,兩面環海一面臨長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變成人口密集區,等於增加了巨大的軍事負擔。

但凡是有利有弊,一開始李衛國對於建設大上海還心存疑慮,不過很快他想開了,如今又不是舊中國,大上海也不可能再重演被日軍毀滅的覆轍了,李衛國自己應該有信心保護住上海,若連個上海都保不住,那就別談王途霸業了。

李衛國沒有了心結。便放手讓傅學賢等人修建大上海。

當然,派出軍事上的不利因素,李衛國卻收到了政治和經濟上的巨大回報。

政治上,大上海計劃實施後,接納了江南的大量難民,使得老百姓安居樂業,免受戰火摧殘。數百萬老百姓從全國各地遷入上海,就是因為他們聽說李衛國仁義,治下安定,生活富足。所以都是衝著李衛國的名聲才來的上海,李衛國如果不擴建大上海,那麼就無法安置數百萬難民,那麼李衛國的仁義名聲就毀了。因此,大上海計劃最終取得成功,數百萬難民得到妥善安置,造就了大上海的五百萬人口世界紀錄,同時也造就了李衛國的仁義名聲,百姓擁戴。聲望如日中天。

經濟上,大上海計劃實施後,一開始每年平均五六十萬的老百姓湧入上海,衣食住行全面告急。面對這種情況,負責實施大上海計劃的傅學賢差點嚇死,因為光賑濟難民的花費就是數百萬元計。

好在李衛國的金庫內資金充足,每年光印製違鈔就能從海外獲得數千萬人民幣的鉅額利潤。亞投行壟斷全國金融,江灣工業區的蓬勃發展,每年的利潤也是非常可觀。使得安置難民的資金充裕,不至於造成難民譁變。

以工代賑,這是李衛國在崇明當縣令時就制定的民生策略,既可以集中勞動力進行各項建設,又可以解決老百姓的生活問題,安定社會治安,提高民望,一舉多得。數百萬難民為大上海工程建設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而江灣工業區的六次大擴建後,產能巨大,鋼鐵、水泥、紡織品等大宗工業品產能過剩,海外市場競爭激烈,正好可以擴大內需,拉動上海經濟增長。

於是便有了三次城市大規模擴建,修建新的外城城牆,市區內修建寬闊的大馬路、防洪排水地下通道,供數百萬難民居住的數萬棟樓房,城市地鐵等各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即消耗了工業區過剩的產能,又完成了城市大擴建,成功安置了數百萬人口。

可以說,前期的投入是鉅額的,十幾年間累計花費1。2億人民幣,但最近幾年投入越來越少,反過來數百萬上海市民開始反哺上海市財政,令上海市的財政赤字消失了,而且每年光徵稅就高達兩千萬人民幣,不出五年時間,當年李衛國投資的鉅額資金將全部收回。

這就是巨大的人口帶來的優勢,因為五百萬人口居住的城市,衣食住行都需要消費,生活用的油鹽米麵傢俱用度等都需要購買,這促進了城市商業發展,政府可以徵收大量的商業所得稅,而自來水、煤氣、煤氣燈、地鐵等基礎設施投入使用,老百姓都離不開,還得向政府交錢。

別看自來水一毛錢一噸,煤氣三毛錢一立方米,地鐵票只需要五分錢硬幣,這些都是小錢,但如果乘以五百萬人口,那就是一大筆資金了,再乘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便是鉅額資金了。

而這些,就是人口巨大的優勢,可以反哺城市建設投入,這樣不斷迴圈下去,城市的發展就變成了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終變成了上海經濟的騰飛。

如今,上海的地標建築已經不是亞投行總部大樓了,八層的銀行大樓已經不稀奇了,在最繁華的商業地段,已經有了三十層高樓,成為上海的新地標,相比較而言,同時期的美國紐約,其最繁華的第五大街最高樓不過只有十八層洛克菲勒中心而已,跟上海一比,簡直弱爆了。

站在佘山最高處,李衛國眺望著腳下的大上海,心中感慨萬千。

這是他一手創造出來的大上海,那種感覺比玩模擬城市來得更過癮,更自豪,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