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並不妨礙李衛國的興致,相反這兩個工業基地必須立刻開工建設,而且要建設成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這是因為,遼中南工業基地擁有豐富的礦產優勢,其中奉天的鐵礦最為豐富,以前被滿清封山導致無法開發,如今新中國成立,鞍山的優質鐵礦便可以迅速開採了。然後以鞍山鐵礦為原料,就地成立鋼鐵冶煉工廠、機械加工工廠,迅速撐起新中國的鋼鐵和機械等重工業,這是工業強國的基本標準之一。同時,金州灣改為了大連灣,將建成北方最大的港口和造船廠,以鐵路連線鞍山、奉天及其周邊,迅速將鋼鐵轉化為資本和國防資源。
同樣蒙古工業基地也因為礦產資源而設立,臨近陝西和山西地區有全世界儲量最大、品質最好和最易開採的煤炭資源,只要鐵路建成,就可以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保證中國其他工業基地的煤炭需求。這也是工業強國的重要指標之一,至少在十九世紀裡,沒有煤炭,就不可能成為工業強國。
接下來便是京津唐工業基地了,因為清朝首都在這裡的關係,直隸地區還是有一些優勢的,比如人口優勢,可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支撐工業發展的關鍵。另外還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地理優勢,整個華北平原,交通發達。礦產資源豐富,鋼鐵、煤炭、石油這些資源都有,將來便會形成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工業,因為帝都的關係,這裡將成為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最後是長江中上游工業基地,這主要是從國防方面考慮,一旦沿海工業基地遭到攻擊,至少確保內陸還有完備的工業基地。可以隨時補充國防消耗。
同時,為了能夠讓全國各地同時發展,不出現後世那種先沿海地區發達富庶,後中西部的情況出現,那樣會造成嚴重貧富差距,指望先富帶後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李衛國決定同時發展,同時富裕起來,這樣最大程度控制地區性貧富差距。社會治安將會得到有效控制。
不管發展哪個工業基地,李衛國都本著一個特點,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想要變成工業強國,至少要全國鐵路網大覆蓋才行。因為西方世界從1840年開始。到1900年,其國內建設幾乎全都在修鐵路,六十年間,美國修了三十七萬公里。法國修了六萬公里,德國修建了五萬公里,英國修建了三萬公里。沙俄修建了兩萬五千公里,其中前四國實現了全國鐵路網覆蓋,經濟實現了騰飛,直接將最後的沙俄甩了幾條街,導致沙俄跟前四國的經濟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導致一戰才打到一半就被拖垮了。
李衛國對鐵路非常重視,尤其一想到春節一票難求的情景時,他就會大筆一揮,在各地上報的鐵路修建計劃奏摺上寫下准奏二字。
在修路方面,李衛國毫不吝嗇,大力予以支援。
出來工業基地建設和鐵路建設之外,李衛國批准最痛快的便是軍事建設了。
新中國如今完成了統一,其中大陸本土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外加阿拉斯加州171多萬平方公里,合起來便是1471多萬平方公里。而沙俄帝國的國土面積目前是1570萬平方公里,雖然比中國還多了一百萬平方公里,但李衛國已經在遠東對沙俄發動了戰爭,相信很快就可以吞併遠東,將沙俄踢下了世界最大國家的寶座,然後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
當然,如果把中國的十幾個藩國的國土面積都算上的話,現在就是世界第一了。不過李衛國不喜歡這樣自欺欺人的演算法,藩國只是名義上服從中國而已,實際上並不聽號令,不能作數。
既然有如此龐大的國土面積,軍事力量的建設當然要重中之重了。
新中國成立後,李衛國將全國劃分成了十一個戰區,分別東部戰區、東南戰區、南部戰區、西南戰區、西部戰區、西北戰區、北部戰區、東北戰區,然後是中央戰區和海外戰區。
其中中央戰區即為京畿直隸地區,海外戰區則是阿拉斯加州。
中國神策軍以原南洋軍為核心進行擴編,從南洋軍時代的五十四鎮擴編到一百鎮,陸軍第一鎮至第十鎮分別作為十大戰區的核心王牌部隊,然後每個戰區保留八鎮陸軍,約十萬人,全國十大戰區計一百萬人,番號從第一鎮至第八十鎮。
至於後面的二十鎮番號,則是給各藩國的駐軍預留的,因為暫時還沒有計劃駐兵藩國,所以這二十鎮的兵力並沒有徵召,但保留番號。
這是一百鎮是常備陸軍規模,也是一線作戰部隊,對外稱號中國神策軍,實行職業軍人制度,可以隨時拉出來同敵國進行戰爭的精銳部隊。
除此之外,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