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政府死灰復燃,甚至還會跟我們合作的。”
翁同龢頓時苦笑道:“若是剛打完仗就跟我們合作。那這英國人和法國人也太不要臉了!”
眾人頓時大笑。
誰都知道,國家之間的關係就跟漂昌一樣,不管你漂他還是她漂你,只要最終雙方都肯支付票資,不管折騰的傷痕累累多麼慘,那麼下次都可以繼續合作。
容閎奉命繼續跟英法美俄進行談判,由於李衛國定鼎中國已經成為事實,無人可擋了,所以英法兩國也不在抱有僥倖心理,跟李衛國和解是當前唯一的選擇,因為法國在歐洲已經被普魯斯徹底激怒了,雙方因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爆發越來越多的摩擦,隨著法軍在亞洲淞滬戰場上的慘敗,普魯斯越發囂張起來,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
而作為英國一方,此時也想著齷蹉的心思,法國在歐洲一家獨大,一直是英國的一塊心病。因為英國奉行歐洲大陸均勢政策,不希望法國有過多的精力發展海軍跟英國搶奪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尤其法國最近在東南亞表現出的侵略興趣,令英國政府警惕。還好淞滬會戰敗了,否則勝利的話,英國即便得到上緬甸地區,法國也將會得到柬埔寨,這將會使法國開啟亞洲殖民地的突破口,從此在亞洲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跟英國競爭亞洲勢力範圍。
可以說英國一部分政客因為這種心思反而還得感謝李衛國打贏了他們,這雖然讓英國很沒面子,但至少法國吃了大虧,柬埔寨必須要吐出去。
於是英國政府指示英國駐華公使盡快跟李衛國達成議和,可以放棄上緬甸,這其實是在坑法國,因為英國只要鬆口放棄緬甸殖民地,那麼法國就沒有了盟友,不得不將柬埔寨吐出去歸還中國。
法國政客們大罵英國人無恥,背信棄義,可惜政治就是如此。
最終,法國也迫於國內壓力,迫切需要加強國內的軍事力量,而參與淞滬會戰的法軍還有大約四萬人是俘虜,這些都是法軍精銳,因此法國政府急需要將這四萬法軍贖回,最終放棄了柬埔寨。
公元1865年12月23日,李衛國同英法兩國公使在北京簽署了《北京和約》附件備忘錄。
附件備忘錄規定:
一:《北京和約》中各條款依然有效。
二:即日起,自1861年《北京和約》簽署日至1865年12月23日《北京和約》附件備忘錄簽署這段時間內,凡清政府同英法兩國簽署的各項協約未經中國政府批准概不承認,用於戰爭部分的借款損失不予退還,應由英法兩國的銀行自行承擔損失,剩餘借款將用於重建被英法聯軍摧毀之中國人民家園。
三:即日起,英法海陸軍應退出中國及藩屬國之領土領海,保證不再入侵。
四: 即日起,中國政府將釋放英法兩國戰俘,英法兩國政府應分別支付50萬英鎊和1200萬法郎的相應管理、住宿、飲食和醫療費用。
五:即日起,中國、英國、法國應永遠避免戰爭,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備忘錄共計五條,除了最後一條是廢話之外,以上四條都可以看做是中國之勝利。
首先《北京和約》依然有效,這充分保證了中國之主權和尊嚴的完整性。第二條便是李衛國政府不承認之前清政府從英法等國的借款,也就是說隨著清政府的倒臺,李衛國政府將不替清政府還錢了,從1861至1865年,清政府先後向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銀行借款高達一千三百萬英鎊,這筆錢李衛國是絕對不還的,等於讓英法德等國的銀行商們吃了啞巴虧。
第三條是令英法聯軍撤軍,也包括從緬甸和柬埔寨撤軍,等於保護了緬甸和柬埔寨不論為英法殖民地,彰顯宗主國的強大實力。
第四條就純粹是敲詐了,並沒有直接提出讓英法兩國進行戰爭賠款,那樣等於打臉,英法兩國必然不接受。但李衛國繞了圈,在俘虜問題是開口索要賠款,這樣英法兩國也好跟自己的國民交代了,不算太丟臉。
但從賠款金額上看,英國被俘不到兩萬人,卻只賠款50萬英鎊,而法國戰俘雖然有四萬多人,卻要賠償1200萬法郎,摺合約400萬英鎊。
顯然法國被很宰了。
這是因為李衛國知道法國即將跟普魯士爆發戰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瓦解,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法找李衛國報仇出氣了,所以此時不敲詐法國何時敲詐?
而英國則不同了,雖然遠東戰敗,但強大的英國海軍並沒有傷筋動骨,如果李衛國獅子大開口,英國人絕對不幹,畢竟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