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效措施,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等,極大地改善了黃土高原的生態條件。
但是,如果將黃土高原的治理與黃河治理結合起來看,“華夏趕考”似乎永無止境。因為,黃河泥沙並不見明顯減少,黃河作為“天河”依然懸掛在下游兩岸民眾的頭上。
治理黃河。核心是對黃土高原地表水土流失的治理,不僅僅因為黃河泥沙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黃土高原衝涮下來的;而善決與善徙,都與泥沙有密切關係。
治理黃河。必須對黃土高原進行治理,必須降低黃土高原地表土的流失。而治理黃土高原,後世的華夏,從技術和資金的角度上看。已經不存在什麼大的問題。難就難在移民,難在經濟的轉型。
但是,趙無極既然要插手黃河處理。自然要追求“一勞永逸”的效果,否則,五年一小治,十年一大治,華夏豈不是永遠要被拴在一條黃河之上。
趙無極能夠做到這一步,是因為他不僅擁有【神創基地】這個逆天的利器,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系列的治理技術。
譬如黃河大堤,過去多用泥沙築成,而趙無極可以將之改用為油砂岩,這種能夠經受海水無數世紀浸泡,作為高階文明地表和水面治理的最基本的建築物,成本相當低廉,甚至比磚瓦廠燒製的紅磚的價格還要低廉。
當然,如果僅僅用油砂岩代替黃土,這個工程就簡單了。趙無極在決定使用【神創基地】去挖黃河泥沙之時,對黃河中下游就有了一個系統治理方案。
翻開後世的華夏地圖,人們會發現,自黃河進入南河省開始,其河道就彎彎曲曲,河道兩岸存在著大面積的灘塗、洩洪荒地,這些地方,只要稍加改造,就是良田萬傾。
因此,在決定將黃河泥沙掏走之時,沿河兩岸就被規劃好了。
首先,自然是將河底的泥沙掏乾淨,讓“天河”降到地面,河道寬度,保持在400米至1000米之間;其次,必須建一條沿河高速公路,這條雙向八車道的高速公路,正好利用黃河南岸河堤;再次,對兩岸灘塗荒地進行整理,或成綠化帶,或成良田美土;第四,在沿河兩岸組建新型農牧業經濟體;第五,也即趙無極非常看重的一點,即黃河航道可以正式開通!
僅以這樣的方式整治下來,南河省以下的黃河兩岸,就可新增森林面積100萬公頃,新增良田33萬公頃,新增集鎮100個以上,新增新型農牧業經濟體1000個以上,按華夏中原一帶的人口密度,可承載人口500萬人左右。
當然,趙無極如此積極,並不是無償的。即便他的“神創基地”掏泥沙不要錢,但其他很多東西都需要錢,特別是相關技術以及產業,可是能帶來鉅額經濟效益的。一方面要掏錢出來治理,另一方面治理好後卻擁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趙無極沒理由放棄這些利益。
別看趙無極現在很有錢,他的蒲臺醫院,他的天網系統,每一樣都非常來錢,但這錢也只是針對地球而言的,如果哪一天趙無極決定要去月球建立基地,他現在那點錢又哪兒夠用呢。因此,此時在治理黃河上花一些錢,以後完全可以從黃河上找回來。
趙無極與華夏簽訂的治理黃河中下游的協議就具有這種“無利不起早”的特點:
第一,整治後的黃河水面及航道收益,全部歸鳶島自治領的獨資企業“黃河生態投資集團”;第二,沿黃高速公路,屬於“黃河生態”與華夏政府共有,其中“黃河生態”佔有51%的收益權;第三,新增土地面積,“黃河生態”將優先無償使用其中的30%,其無償使用年限為70年。(未完待續。。)
507章 大飛機的未來空間
徹底解決黃河中下游問題,以現在華夏的國力,根本就不可能,即便搞當年的群眾大會戰形式的百萬大軍治黃河,也不可能解決黃河的“天河”威脅。
因此,趙無極在給華夏提交的有關改造、建設計劃書內,提出了一個總價格達10萬億華夏元即當時的1。66萬億米元的成本概算。
這個數字,實在是把華夏的大佬與專家們嚇了一跳,當然,趙無極肯定不會亂報,而完全是以當時的勞動力成本以及生產資料價格進行計算的。這個數字,經過華夏財政部門的專家核算後,認為還偏低了百分之二十左右,因為物價在上漲嘛。
當然,20年後,這個1。66萬億米元,也僅僅是這個國家的外匯儲備罷了。只是現在讓他們拿出100億米元來,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