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社的方式讓村民脫貧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木雕與竹編二者之間,相對而言竹編的走勢還要好一些,譬如果籃這種工藝品,既可以做擺件又可以裝水果,那些生活水平不錯或比較講究的家庭,買一個回去裝水果顯得很上檔次。
在竹編與木雕的生產速度上,竹編的工藝還要複雜一些,而木雕只要工具趁手,半天時間就可以雕刻一個。但在合作社的規模上,木雕社有77戶人家,而竹編社則只有27戶。竹編生產程式複雜耗時多入社村民少銷量相對較大,木雕生產相對簡單耗時少入社村民多銷量相對較小,這樣一比較起來,竹編合作社的生存幾乎沒有問題,但木雕社的問題卻大了。
至於“龍王潭山珍合作社”,趙無極在給了他們明確的指示之後,還沒得到什麼訊息,也許,他們已經找到銷路了吧。
其實,鳳山的木耳、菌子、乾果之類的山珍,此前的銷路也是不錯的,只是農民散家散戶銷售,數量不多,賣的價格有些虧,趙無極支援這個合作社,前期是讓他們試水銷售,學會在市場中游泳,等他們開啟銷路之後,趙無極將傳授他們系統的菌類種植技術,在趙無極的想像中,龍王潭村後山的十數萬畝山林,只要能開發出1萬畝菌類種植基地,那就將把龍王潭村帶入所謂的“小康”。
在普通人的眼中,木耳這類山珍,吃過的多是兩類,一類是野生木耳,朵小肉嫩味好,價格高昂;另一類是人栽培木耳,朵大皮粗味淡,價格低廉;其實,介於這兩種木耳之間,還有一種木耳也是人工栽培的,但在外形味道方面,與野生木耳差別不大,價格也僅次於野生木耳,是人工木耳的1。5倍以上,普通人很難認出二者的區別,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
其原因就在於這種人工栽培的木耳,也是在原始森林裡露天野外栽培的,與野生木耳的成長環境完全一樣,不同的只是人工施以了菌種並加強了管理;而那種很便宜的人工栽培木耳,多是在平原大田裡用大棚和化肥、營養素等生產出來的,那質量營養味道,自然差了幾個檔次,一般小飯館裡炒出的木耳肉片,用的就是這種人工木耳。
而龍王潭村,正是這種半野生半人工木耳成長的絕佳之地。
想到這兒,趙無極再次感嘆自己的“無權”!作為重生者,在發展經濟一套上確實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他們的眼光很自然地就盯在了未來,因為他們非常清楚某種產業或某種現象,在後世是個什麼樣子。
趙無極此時就像赤壁之戰時的吳國大軍,什麼都準備好了,只待東風一起,就萬船齊發,火燒赤壁,只是,這東風在哪裡呢?(未完待續。)
ps: 昨天被起點提升為高v,突然有一張月票,自然投給自己了哈……3750字大章,讓童鞋們讀個爽!
140章 鐵桿(求訂閱!)
“趙兄弟,如果想擴大銷量,我去平原跑跑吧。”黃大山看到趙無極在聽到自己說銷量不好後就陷入了沉思,便主動請纓道。
“哦,不急。對了,價格方面還好吧。”趙無極回過神來,問道。
“我一般都是加價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七十。趙兄弟,會不會是價格高了的原因?”黃大山有些吃不準,最初,趙無極可沒說要加這麼多利潤的。
“應該不是,估計還是盧江太小了的原因。這樣吧,我明天帶幾件樣品去梓州看一看,說不定我能想到辦法。”目前,鳳山的木雕才77戶農民加入生產,其生產的絕對數量並不大,在趙無極的計劃中,鳳山的木雕合作社,應該達到500戶以上,才可能產生規模效益以及品牌效益。
不是與米國老達成協議,由米國佬來銷售嗎,怎麼趙無極還在為這事兒瞎忙?這就是趙無極精明的地方了,如果僅僅依賴於米國,第一,米國人什麼時候開始進第一批貨是個未知數;第二,米國人拿到米國銷售待把銷售情況反饋回來得有一定的時間,且真實的數量此時也是未知數。萬一米國人在10月26日前到不了,而系統又認定木雕銷售達不到要求,那個“組建三個企業”的任務豈不是白白浪費掉了,那可是1萬點積分呢,趙無極可捨不得。
因此,趙無極得兩條腿走路。米國佬要的貨,即便按協議上說的量,也只是這77戶村民一年正常的產量,也就是說鳳山木雕合作社要想擴大,真正惠及到五棵松村、大碑石村的大多數農戶,也得另找銷路。況且,這個世界上,又不只是米國人有錢,又不只是米國人才喜歡土雕工藝品。
趙無極有個同學分配到了梓州商業局,他正好趁這機會去看看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