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我佛門和你們道門相比,卻是差了極遠。佛靠金裝,我們雖是在用泥胎金像,但金漆卻不值什麼錢。圈田收佃戶,種出來的東西我們又能吃多少?不過是和大漢王朝借地來養大漢的子民中信奉我佛的人罷了。反倒是貴教擅長丹道之輩,多用金銀鉛汞煉丹,消耗頗巨,再者也有些不良丹士為了牟利,誆騙世人,說什麼銅爐煉丹效果不佳,要用銀爐才能煉出好丹藥……道友乃是人教中人。人教教主清靜無為,為何閣下卻是大漢高官,享受爵祿呢?是人教教義不佳,還是道友妄稱人教清虛無為之士?”
“你!”費叔長果然辯不過摩柯迦葉,他是人教弟子,卻在大漢為官,這被點中了死穴,金丹一派中也的確有些敗類,非常貪財……
其實這不過是神道建設之初產生的很錯誤、很狹隘的善惡關係,給人一種佛教是善的,而道門是偽善的。
但若是仔細一想,道門丹士中有敗類,能有幾人?釋迦牟尼後世甚至公然讓阿難尊者向玄奘索賄,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個問題才嚴重!人教講的是無為而治,重點不是無為,而是治!若是能無為而治,自然最好,但若是必須有為才能去治,道門也是允許人有為的,不然當初李老君就不會教導孔子了。說道門多有貪財敗類和他們貪戀權勢,都是很片面的。
然而佛教問題才大……
現在佛寺只有幾座,問題還不出來,幾百年後佛寺大的就有上千所,小寺廟無數,佃戶數百萬,佔了國家幾乎三分之一的人口,這部分稅收收不上去,直接就能引起動盪!另外還有三分之一是門閥勢力,稅收也難收上去……
幾次滅佛運動,不是沒有原因的!
再者,現在的佛門比較收斂,都是用泥胎金裝神像,這邊是‘佛靠金裝’的來由。到後來佛門太囂張了,一座座寺廟的佛像都是銅鑄的……隨便一個大佛像,便值十萬貫銅錢!也就是上億枚銅錢!佛寺建得越多,國家自然越窮!
沒了農稅,又缺了銅錢,國家衰弱就嚴重大了。更別提佛教全人隱忍,殺人血xìng,對外戰事漸漸由勝轉敗……
到後來佛教甚至插手政事,因為李唐滅佛,惹惱了佛教,佛教便讓女帝武則天降世……這其中可能也牽扯到了佛教內部的競爭,因為女帝乃自稱彌勒降世,而不是自稱釋迦。
林林種種算起來,佛教便是如同寄居在國家之上的一個團體,吸食國家血液、運數來發展。它越是龐大,國家便越是衰弱,這一點和道門是不同的。後世宋時、明時甚至有皇帝入道,那時候不是國家富裕,便是軍力強盛……
只是,這些東西,以這個時代的人的眼光,哪裡看得到?費叔長被摩柯迦葉說得無法還擊。
漢明帝本身就有些偏向佛門,這會兒眼神移動,似是更加偏袒……
現場佛門中明經學高手,可不是隻有摩柯迦葉一人!眼下雖然還不到‘三戰’之時,但佛教卻不放棄提前打擊道門的機會!當下,竺可蘭也是微微一笑,對著費叔長豎起了右手,微微點頭後,笑道:“一切事物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萬事萬物,一飲一啄,都是天數。因果迴圈,功過報應,也是天理。如今佛要替道之事,你我皆知,這是因果定局,為何道友明知不可為,還要違背天數呢?難道貴門真如此捨不得權勢?多行不義,小心將來果報不爽。”(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
正文 第六百五十三章 殺僧容易滅魔難,波旬化佛笑人痴!
竺可蘭搬出了果報論,觀戰的漢明帝臉上便是露出了笑容……
佛教乃是外來教派,若無帝王支援,是怎麼都不可能在東土紮根的,而佛教紮根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這果報論!果報論來源於接引如來,也就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真正的萬佛之主!
接引如來還沒達到聖人境界之時,便想到了自己的成道之因,便在指引人向善,並且要代人受過,因此才有西方教成立。只是這教派擺明著就是讓人代替世人吃苦的,哪個大神通者願意入教?這就是西方教一直髮展不起來的原因了。後來人們發現只要許下宏遠再去做,就可以入佛教成正果,這才帶來佛教大興。而領頭的,便是釋迦牟尼諸佛陀和四大士。
阿彌陀佛已經全知全能,當然算得出自己有涅槃的一天,因此人們說出果報論之後,往往會加上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在為接引如來凝聚信力和功德,甚至在後來,阿彌陀佛涅槃之後,這句臺詞變成了佛教眾的口頭禪……
從接引如來的本意出發,果報論的確是好東西,相信果報論的人,必定不敢做太多惡事,這就是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