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手執一根細長的木棒,一邊指著地圖,一邊說,“全面抗戰已經打了近一年的時間,敵人的作戰套路我們基本熟悉。實踐證明,我們當初制定的‘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的方針是正確的。這次武漢會戰,是以武漢為中心,以河南、安徽兩省南部和湖北、江西兩省北部為廣闊的外圍戰場,我們的作戰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長江兩岸山脈縱橫水網交叉及幕阜山、大別山的有利地形,佈置重兵,誘敵深入,施行持久戰略,爭取最大限度地消耗日軍。具體做法是,在日軍進攻線路上,正面給以適當的阻擊,然後主力後撤,迂迴對日軍側翼進行反擊,將來犯之敵回牽,為移駐武漢的機關事業單位、團體、學校、工廠後撤西南大後方贏得時間。不到必要時,決不進行主力決戰。”(未完待續)
第185章 戰前準備 薛嶽探視
說到這裡,何應欽看了蔣委員長一眼,蔣委員長點點頭,看來,他對這個作戰計劃十分滿意。
何應欽受到鼓勵,一邊指著地圖,一邊接著說了下去,“這次武漢會戰,軍委會作了周密的部署,專門成立了武漢會戰總指揮部,總指揮由委員長親自掛帥,決定以長江為界,分為江南、江北兩個戰場。新成立的第九戰區和第五戰區為武漢會戰主要參戰部隊,下轄四個兵團。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由陳誠將軍擔任,率第一、第二兵團負責江南戰場的防衛。薛嶽總司令率第一兵團佈防於贛北南潯路及其兩側地區,利用幕阜山一帶山川湖泊眾多的有利地形設陣佈防,機動靈活地殲滅日軍,確保南昌。張發奎總司令率第二兵團扼守九江至瑞昌線正面,在薛嶽兵團的配合下,各個擊破敵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由白崇禧將軍代理,率第三、第四兵團負責江北戰場的防衛。李品仙總司令率第三兵團於大別山南麓及長江北岸佈防,既阻敵進攻,又可利用大別山有利地形主動出擊。孫連仲總司令率第四兵團在大別山北麓,與第三兵團成掎角之勢,互相策應。為此,軍委會重新調整了參戰部隊戰鬥序列,現宣佈如下……”
何應欽落座之後,會場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軍委會的深思熟慮,一掃將領們心頭的陰霾。
與會的將領們大都出身科班,熟讀兵書。年齡稍長的畢業於保定陸軍學校,年輕些的畢業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正值壯歲的他們。正是渴望血灑疆場、建功立業的時候。
多年戰爭的洗禮與錘鍊,使他們諳熟裝備與兵員素質處於劣勢的一方,地形地貌的險峻對他們來說是何等重要,“圍地而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更是他們百讀不厭的經典訓條。
全面抗戰不到一年來,他們經歷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蘭封之戰,這些慘烈的大戰、惡戰,他們幾乎都是在無險可依的大平原上,以劣勢的武器與現代化裝備的日軍鏖戰。那慘絕人寰的場面,至今想來,仍不免讓他們心驚肉跳。然而,那樣殘酷的類似血肉磨坊的戰場,也沒有消解中**人保家衛國的鬥志。相反的,他們卻是越戰越勇,以血肉之軀抵擋著這群侵入自己家園的豺狼。如今,他們即將奔赴的武漢會戰戰場,不同於以往的戰場,那裡有縱橫交錯的河流山川作為他們的天然屏障,在這樣的地方作戰,他們進可攻。退可守,揮灑自如。因此,他們簡直有些神往了。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日本,國內戰爭機器高速運轉,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連連得手,讓這個原本就缺乏內省能力的島國民族,進入了一種被貪慾和勝利膨脹了的癲狂狀態。
東京、大阪、名古屋、橫濱、福岡、神戶、札幌等地的街頭,到處湧動著參軍參戰的熱潮。就連為前方將士提供性服務的“戰地服務團”,也因狂熱的青年女學生爭相報名而人滿為患。
這個偏居一隅的短視、狂躁、急功近利而又缺乏內省能力的島國民族。不會也永遠不可能知道,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文化浸潤的古老民族。當這個民族一旦遭受異族入侵,便會表現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韌性,在這種民族凝聚力和民族韌性裂變釋放出的巨大力量面前,任何入侵者都休想征服這個民族。當然,這種力量也是任何精密的儀器所無法計算的。
在日本大本營看來:武漢,多麼美妙的地方!其地北連河南、南接湖南;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穿城而過,蜿蜒東去,可呼應江西、安徽兩省;溯江而上,則可背靠巴蜀大後方。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政治因素,佔有這樣一方“九省通衢”的寶地,便可事實上摧毀國民政府,至少把它趕到西南一隅降為“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