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後,兩人借採藥為名,從渭水流域,千里迢迢來到了常熟、無錫一帶。後來季歷之子昌(即周文王)繼位,使中華民族有了一段非常輝煌的歷史。而身為王子的虞仲兄弟倆,卻在江南的荒蠻的原野上同百姓一起堵水墾荒,苦心經營,最後也建立起了不朽的偉業。虞仲歿後葬於常熟城邊的山頭,此山因而得名虞山。如今每逢清明時節,仲雍墓前總是圍著成千上萬的當地百姓為這位先祖燒香磕頭……
虞仲兄弟的史蹟和仲雍墓立於常熟,也說明了常熟在古代的歷史地位。這個時間比伍子胥在蘇州建城要早出數百年。
在《常熟市志》上還有一則典故,也能說明常熟在遠古時代早有繁盛文明之景象:
據傳孔子晚年不放心各地學生的作為,曾駕車南行吳地察訪言子(言偃,字子游)的德行。一日,孔子來到常熟西南郊的“十里亭”,時值炎夏之季,一路上悶熱異常,孔子一行很想進城早些歇息。孔子舉目四望,見附近河中有一赤膊孩童正在捉螺螄,即下車含笑問道:“去此城內有幾許路·”那孩童見孔子一副斯文樣子,便拿起盛螺螄的缽頭頂在頭上,口中有板有眼地吟唱起來:“缽為冠,水為衣,此去琴川一十里……”(常熟城古時稱琴川)。孔子聽罷暗忖:此地孩童都如此知詩達理,足見文風之盛。吾何須再去關照子游·於是孔子折身回了山東。
那天我在常熟,與一群北京來的文友聽常熟市委副書記秦衛星講起這樣一件事:
前年北京有幾個部委領導到常熟來檢查工作,常熟城內的本地人喜歡早晨到興福寺吃麵,這天,市長書記帶北京來的領導也一起到興福寺去吃麵。北京客人一看吃麵的場景便感慨道:你們這個地方肯定幹群關係好,群眾生活富足。主人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