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生長有香檀,還有棗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金剛鑽。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遊至淺水灘,有的潛藏在深淵。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楮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顯璀璨。

喜歡這詩有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澹泊寧遠,如果這理想中的小園建起來,絕對可以看作現實版私人桃花源。然而更叫我喜歡的是這詩的清朗大氣,無論是開篇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還是結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正直大氣地使人起敬。

他山,是指異國。雖然在現代人看起來這國的概念極小,只是區區百里之地。但在彼時也是政治上一個明確的分野。可是,在《詩經》裡,那麼遙遠的年代,就已經有賢人目光遠大地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觀念,意思是,任用人才,求取賢能,不要在意外界的因素:他是什麼人,他是哪裡人。即使是別的山上的美玉,只要合用,我們也該把它雕琢出來。

這樣的無私大氣,在中國的文人詩章裡是少見的,在中國人中也不多見。蓋因國人習慣的是“私家重地,請勿踐踏”,即使是“同桌吃飯,也要各自修行”,要聯合起來結成派系也必得要有實際利益。合作真的是合作,比外國人更強經濟意識,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話,說出來也是利用的成分多,沒了最初的坦蕩真誠。

武俠小說裡常有禁地,擅入禁地的人如果沒有死,通常都不會空手而歸,蓋因人會藏私,越是藏在禁地見不得光的越珍貴。

春秋戰國時,國家的概念雖然有了,卻因為戰亂和局勢的晦暗多變不得不模糊。士人的忠貞也被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