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的時候真像與情人的邂逅,彼此鍾情,眼波流芳。漸漸。眉間心上種下印記,強悍到無計相迴避。這樣的與書相逢才是快樂的。慢慢地,我們都該抹去學生時代閱讀的生硬氣息,不再想,不去計較,我讀這本書有什麼用,而只是覺得我是喜歡它的,同時這本書亦喜歡我,這樣單純,而無功利。到了適當的時候,它們會從記憶裡跳脫出來,幫助你理解別的東西。
不過我也漸漸明瞭,自己的閱讀偏好,是在古典文學和歷史宗教這一邊,我已經習慣去想一些細微而深入的事,進而獲得滿足。現在,這已成為一種隱性的定勢,就像在超市裡選擇哪幾個牌子的零食一樣,不會輕易更換,雖然偶爾也會選擇嘗試別的口味,但基本的偏好不會改變。
長長一路說來,發現對古老的“曹風”,對《蜉蝣》記憶猶新的態度,可能正源於此。 對人生和時光的思索,是永不沉寂的話題。東周春秋時的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宇宙中的萬千生物,根據它們的生死規律、生活現象鋪衍形而上的思索,哪怕眼中看到的只是一隻小小的蜉蝣。
你聽,古代的哲人在嘆息:
蜉蝣翅膀薄又輕,衣裳華麗真鮮明。我的心裡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程!
蜉蝣展翅翩翩舞,華麗鮮明好衣服。我的心裡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宿。
蜉蝣穿洞向外飛,雙膀潔白似麻衣。我的心裡多憂戚,我的歸宿在哪裡?
常聽有人感嘆說,中國沒有哲學大師,我每於此心有觸焉。現在的中國的確還沒有一個可以令世界信服的大師出現,他們總是太習慣把哲學弄得太哲學了,把自己的外表弄得和思想一樣嚴肅,而不是深入,結果兩者都讓人望而生畏,興致索然。但是中國的哲學,東方的哲思一直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