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和結婚了的兒子一起住。家庭中的瑣事和矛盾成了她主要話題。
高高的桔都大廈已經立起來了,城區街道也比以前寬闊了,只是姑姑家旁一大片一大片的桔樹林,已經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參差不齊的樓房。讀書巖是南豐著名的風景點,相傳北宋文學家曾鞏少年時曾在這裡刻苦攻讀,曾鞏的文章流暢樸實,擅於說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故去後葬於故鄉,南豐有曾鞏墓。可惜這次在南豐只住了一個晚上,沒有時間去遊覽讀書巖,祭拜曾鞏墓。
南豐地處閩越之交,是贛東比較偏僻的小縣,古老的民俗得以流傳。儺舞,又叫“跳大儺”、“鬼戲”,這一被人們稱為民間文化活化石的活動,在南豐流傳千年,至今不衰。這種儺舞起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是古代驅鬼逐疫,求福滅災的一種祭祀活動,以後又增加了戲劇舞蹈性表演的娛樂成份。據說每年從正月初一起,十天左右,南豐縣都有儺舞班在城鄉流動,搭臺演出。演出時,鑼鼓齊鳴,加上嗩吶、竹笛、二胡一起鬧騰,熱鬧非凡。演員們身穿綵衣,頭扎布巾,戴著各式面具,翩翩起舞。可惜這種傳統的南豐儺舞表演,在我幼年的記憶裡沒有印象,從我能夠記事起,就離開了南豐。唯一能夠記起的,是我們家遷到南昌後,有一年的某一天,我忽然從家裡的某個角落裡翻出了好幾個紙做的儺面具,有孫悟空、豬八戒等神話人物,我把它們戴在臉上,到鄰居家串門,引起鄰家孩子們的羨慕,都爭著想戴一戴這些面具。當時,南昌城裡沒有這樣的面具賣,這些面具一定是從南豐帶過來的。
我兩次到南豐都只是在縣城裡走了走,對於南豐的印象只能是浮光掠影。南豐是一個值得留戀的地方,有一篇《南豐賦》這樣讚美南豐:
武夷橫臥,雩山舒臂;軍峰山氣勢磅礴恰似屏障,南臺寺居山臨水塔寺雙輝;讀書巖月白風清景色如畫,蜜桔園春華秋實疊彩溢香;車摩嶺天然浴場翠羽流金,洽港溪紫霄漂流宛如仙境;盱江拖藍碧水相蕩成漣漪,潭湖水庫秀色可餐甲江南;南豐三奇,綠色、儺舞、豆腐皮;桔都三子,桔子、爐子、俏女子。無處風光不迷人,一草一木令人醉。
賦中提到的軍峰山、車摩嶺、恰港溪、潭湖水庫、南臺寺等景區,就像是散落在南豐縣境內的一串珍珠,令我神往;又像是待字閨中的一群農家少女,令我痴迷。 。 想看書來
夏天
夏天對於少年的我是一段最快樂的時光。學校已經放假了,可以整天都在外面玩了。
繩金塔下養濟院背這一帶是橫七豎八的平房,而郵電宿舍那邊是三、四層高排列整齊的樓房。兩地之間,有大片大片的菜地,有一口挨著一口的池塘。池塘裡養著魚,偶爾還能發現有水蛇在水面流動。池塘邊長滿了野生的灌木雜草,開著不知名的小黃花,蝴蝶蜻蜓在花間草上飛舞。池塘旁有垂柳,知了在樹上叫著,此起彼伏,一陣高一陣低。偶爾聽到“撲通”一聲響,那是躲在草叢中的青蛙躍進了水塘。這塊田園之地是我們夏天裡的樂園。我們會在花叢中捕捉蜻蜓蝴蝶,它們或是透明或是彩色的翅膀成了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我們會在草叢中抓蟋蟀,匆忙地掀開草葉後,有時會蹦出一隻螳螂,亮出兩把鋒利的大刀。我們會在竹杆上掛一個塑膠袋,屏住呼吸,悄悄伸到知了的身旁,準備下手時,它卻一陣風似的飛走了。我們會撿來一堆瓦片,比賽打水漂,看誰的瓦片在水面上濺起的漣漪多,誰就是勝者。玩累了,我們會在池塘邊採摘馬齒莧,這種野菜清熱消火,家裡人都喜歡吃。若干年之後,我曾寫過一首《捉蜻蜒》的詩抒發對這段生活的感受:輕輕、輕輕 /按捺住狂跳的心,/懷著第一次追求的虔誠,/顫抖著伸出手臂,/去獲取最初的憧憬。/即將成功的那一瞬,/蜻蜓飛走了,柔美的舞姿 /是那樣輕盈。/要飛就飛遠些吧,/為什麼總飛不出我的視野,/在我渴望的眸子裡定格,讓我重燃奮起的熱情。/啊,蜻蜒,美的精靈,/那透明的雙翼,/一次又一次 /攪碎我兒時的夢境,/讓我開始懂得人生。
每到黃昏時,家長都要讓孩子們到池塘裡去洗澡,那時自來水要走很長一段路去挑,還要花錢買。到塘裡洗澡既省錢又省事,家長們何樂而不為。
年幼時,我隨父親下塘洗澡,稍大一些後我就單獨下塘了,洗澡是次,游泳為主。孩子們成群結隊來到塘邊,*衣服,“撲通” 、“撲通”都跳進水裡,撲騰著、打鬧著、嘻戲著,這是真正的裸泳,無牽無掛、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痛快淋漓。一開始,我只能在塘邊練狗爬式,漸漸地,頭能抬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