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被搶個精光。
最後,為了解決舜鄉堡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王鬥只得祭出了絕招,利用他來自後世的記憶,開發出宣府保安州境內,後世的涿鹿縣的相廣銀礦和上井溝銀礦,儲量總和據說接近三百噸。
在明末的時候,保安州的這些地方都還是荒無人煙,地下的銀礦自然是無人知曉,所以王鬥成功地圈佔了那兩塊不毛之地,又經過一番辛苦摸索,總算是在崇禎四年秋天開始採出了白銀。
但採出白銀還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王鬥和舜鄉軍需要面對的難題,是如何在各路仇家的覬覦和上面那些權貴官宦的巧奪豪取之下,設法保住這個救命的財源。
對此,王鬥也不是沒有心理準備,並且早已搞好了行賄上官、疏通關係的事情。
但他卻萬萬沒有料到,自己在宣府鎮內的幾個對頭,即使是在天子腳下,居然也這般肆意妄為!
(明末大同鎮位於今天的山西,宣府鎮則是今天河北的地界。而宣府鎮的東半部分,已經進入了今天北京直轄市的範圍,緊貼著京師,看著像是鄉下地方,其實距離北京的路程比天津還要更近一些。)
——宣府鎮內的其餘幾個軍頭,先是跟舜鄉堡因為爭功而一向有宿怨,又眼紅王鬥最新獲得的銀礦這個聚寶盆,最後又在官面上爭不過大把撒銀子的王鬥,於是便按照明末時代的潛規則,起了動用武力解決的心思——這幾家軍頭傾盡旗下兵馬,又網羅了幾路山賊土匪當炮灰,此外還不知透過什麼門路,從西邊的大同鎮也拉來了一位參將幫忙,拼拼湊湊糾集起了兩萬多人,號稱十萬之眾,氣勢洶洶地殺了過來。
在猝不及防之下,由於眾寡懸殊的緣故,舜鄉軍派駐在外面的少量護礦隊被打得大敗,只得丟棄了兩處銀礦和冶煉出來的銀錠,裹挾著倖存的礦工,連夜狂奔幾十裡逃回了舜鄉堡閉門不出。再接下來,前來搶奪銀礦的幾路邊軍,不知怎麼搞的又迅速爆發了火併,在銀礦坑邊互相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最終,外來的強龍居然還是壓過了地頭蛇,那位大同鎮的參將最終在這場內訌之中笑到了最後。於是,他一邊高興地清點著沾滿鮮血的白銀,一邊點起五千兵馬,掉頭直撲舜鄉堡而來,準備一口氣斬草除根……結果,在距離舜鄉堡不遠的一處荒蕪河灘,與王鬥率領的一千二百名舜鄉軍迎頭相遇了。
然後,不出意料的是,貌似兵微將寡的舜鄉軍,在野戰之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時至明末,朝廷的兵制早已敗壞,各級軍官皆貪墨麾下額兵的餉銀,以國家之財豢養親信精銳,俗稱家丁。將帥“所蓄家丁,其廩餼衣械,過額兵十倍,每當大敵,用以陷陣”,旗下家丁的強弱既反映了每一位武官的實力,又是任何一位武官臨危救難、建功立業的保證。然而家丁精銳歸精銳,其耗費也勝過尋常軍戶募兵十數倍,一名家丁的餉銀衣食,就要從十幾名甚至幾十名軍戶衛所兵頭上刮出來。
所以,此次來犯舜鄉堡的大同鎮官軍,明面上擁兵五千,能夠作戰的僅有一百多名騎馬家丁以及五百多名募兵,其餘不是沿途裹挾來做活的民夫壯丁,就是被驅趕來湊數的軍戶,跟叫花子相差無幾——也就是說,這五千來犯之敵之中,真正能打的不過六百多人,並且由於長途跋涉的緣故,已經十分疲累。
而王鬥這個穿越者帶出來的一千二百舜鄉軍,卻全都是實打實的戰兵,個人武藝縱然不如那些家丁,但列陣而戰的時候,可不見得會差多少,等於是以二打一。此外,舜鄉軍既是本土作戰,體力充沛、士氣高昂,還有從堡內推出來的火炮助戰,事實上在各方面都佔了絕對優勢。
於是,經過一番短促而激烈的廝殺之後,那位大同鎮參將被霰彈打傷,率領家丁倉皇先逃,繼而便是全軍崩潰、降者如雲——明末之時,官兵中除了軍將們的家丁敢無畏赴死,其他普通士卒都是保命為先,這倒不是他們怯懦,實在是明軍普通士兵活著毫無希望可言。家丁是武官私兵,平時不吝薪俸,戰陣殺傷又厚賜恩賞,與主官榮辱休慼與共,所以非常有戰鬥力,而普通士兵在軍將眼裡就是炮灰,且不說朝廷常常拖欠糧餉,便是足額髮放,絕大部分也要落在武官手中,再輾轉成為豢養家丁的“軍費”。普通士兵戰場衝殺死了是白死,即便僥倖立功也要分潤給家丁,既是如此,何苦拼上自家性命,白白便宜了別人?
更何況,這還不是朝廷明令發兵打仗,而是將領之間的私鬥……誰肯犯傻去拼命啊?
就這樣,一場戰鬥虎頭蛇尾地結束了,只留下一地的屍骸和狼藉,還有幾千號瘟頭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