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人之中,有陸京士、朱學範、張克昌等三位,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後來卻分道揚鑣,張克昌投汪政權,朱學範堅留大陸,陸京士追隨杜氏,矢志不移。杜氏對朱、張兩人的離去,百般勸阻無效,認為是一件憾事,但得一陸京士認為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事。
一件是上海漁市場的主任唐纘之告訴我的。抗戰時期,杜氏擔任賑務委員會委員長,民國三十一年十月到西北去巡視,經內江過自流井到成都,夾道歡迎的有數萬人,因為以往西北兩次旱災,均得杜氏捐輸鉅款予以救濟,所以西北人對他表示熱烈歡迎。投門生帖的近兩千人,杜氏堅拒,且因哮喘劇發,說話不便,由四川省主席張群(嶽軍)替他稽核名單,杜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便收了一千五百名門生。
到了寶雞,又備受歡迎,酬應繁多,杜氏又接受了五百多個門生的帖子,接著他轉到洛陽,靜悄悄地回到重慶。
照我的觀察和統計,杜氏的門生,上海約有兩千人,各省各地有三四千人。後來,門生間在上海組織了一個“恆社”,取“如月之恆”的意思,組織極嚴格,會員五百餘人。
杜氏對浦東鄉親極為關切,所以在愛多亞路建築一座浦東同鄉會,大廈巍峨,樓高七層。他還想造一座恆社大樓,在霞飛路近善鍾路處預備了十四畝地,可是這幅地上搭著木屋幾百間,杜氏不忍加以逼遷。另有一個門生願獻出一座新建大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