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忙出城,裝出欣喜萬分之態,和百官民眾一起迎接“母親”。這絕對是舉國大事,場面空前人山人海。禮樂儀仗齊備,盛大隆重。全城的軍隊都派了出來,負責警戒和維持秩序。楊康見了韋賢妃,連忙請安。兩人相互說了些禮節上必需的話。由於雙方皆身份尊貴,需要維繫皇家體統,有些感情豐富,不適合這種場面,只適合私下交流的話,都沒有說。細心的楊康發現此人有問題,耳根處的膚色和旁邊的膚色略有不同。再進一步察看,竟是戴了人皮面具。楊康乃此道高手,自然不會看錯。楊康心裡暗暗後怕,想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金人竟會送個假太后來,到底藏有什麼歹毒的陰謀。只有等進宮之後,找機會制住她,再審個明白。
楊康當然不能在這麼多人前點破,只好把戲演下去。看到“父親”趙佶與“嫡母”鄭皇后的棺柩,假意用內功刺激淚穴,流下不少淚水。他還在“髮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為懿節皇后。但是最後,他對著那具署名“柔福帝姬”的棺木卻發了傻。
他之所以發呆,是因為已經有一個“柔福帝姬”活著回到了臨安。現在這裡又有一具棺木,實在無法解釋啊。想到既然“韋賢妃”有問題,這棺木怕也是一個陷阱。很可能是借“棺”殺人,害死活著的“柔福帝姬”。是怕被她發現,所謂的“韋賢妃”才是個冒牌的?
旁邊的大臣百姓們也都看到了“柔福帝姬”的棺木。楊康也沒更好的辦法,這個“妹妹”也許保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真”的公主已經“死”了,那麼“活”著的這個,肯定是“假”的。按常理,大家寧願相信“太后”是真的,“公主”是假的。而且這種正式大場合出現的“太后”,本身更具真實性,不容懷疑。
楊康由於自己也是個戴面具的冒牌貨,不可能當眾揭穿同樣是戴面具的假太后,否則遲早要引火燒身。往深處一想,真的讓大家知道太后是假的話,肯定會群情激憤,要與金人決一死戰。好不容易達成的和議就作廢了,會重新把國家拖入戰爭的深淵。這違背了休生養息的既定國策,不僅葬送自己之前的努力,而且連岳飛也白死了。
“韋賢妃”見楊康發呆,也知情由。故意問他:“皇兒為何發呆啊?”
楊康聽了,立即回過神來,裝出驚訝的表情說:“啟稟母后,皇妹柔福,十二年前已經從北方逃返臨安了,如今依然健在。這棺木是不是搞錯了。”
“韋賢妃”也故作詫異地說:“柔福已病死於金國,怎麼會又有一個柔福呢?肯定是假的,皇兒被人矇蔽了。”
楊康說:“經舊時宮人相驗,確認無誤啊。這事恐怕另有曲折,朕會立即著大理寺詳查。”
“韋賢妃”說:“不用查也能知道結果。金人都在笑話你呢!說你錯買了假貨,真正的柔福早已經死了。”
楊康心裡嘀咕,你才是假的呢,剛才還在裝不知道,現在露出馬腳了吧。但也只能應道:“母后所言極是,回去後應立即將這個假公主緝拿歸案。”
“韋賢妃”微微一笑,道:“不錯,正該如此。”
第十三章 公主之死
楊康和“母后”一起乘坐輦車回宮,沿途百姓夾道觀看,歡聲雷動。進宮之後,立即舉行盛大的慶典歡宴,為太后接風洗塵。百忙之中,“韋賢妃”還不忘提醒身邊的楊康,處理那個“假公主”。楊康自然不敢怠慢,著大臣儘快辦理。馬上有兵士出發,十萬火急地去捉拿柔福帝姬,投入大理寺死牢候審了。
慶典結束之後,已是深夜。楊康送“母后”回內宮休息,不料“母后”挽留他要私下裡好好說說話。楊康自然不好回絕,但他隱隱覺得會有危險發生,只能硬著頭皮上陣了。兩人一起進入裡間,“韋賢妃”說要更衣整妝,讓楊康等她一下。楊康在那坐了一會,正巧有宮女送茶來,靈機一動,摒退所有宮女太監。然後摘掉皇冠,拔出發上金簪,將簪頭旋轉弄下,倒出空心的簪管中的粉末進一碗茶水。又用簪子攪拌了下,加速溶解。等做完之後,又把金簪插回髮際,戴回皇冠。若無其事地喝起另一碗茶。
待“韋賢妃”換身衣服回來,卻見房間裡,沒了隨伺的宮女和太監,只剩下“皇上”一人,正感奇怪。楊康見狀就先開口了,說:“母后不是說,要和皇兒聊些私己話嗎?朕讓他們都下去了。”
“韋賢妃”一聽,不也正合自己的意思嘛,於是說:“哀家也正有此意。”又對後邊跟著服侍的兩名宮女說:“你們也到外邊候著吧,沒有哀家的吩咐,任何人都不許進來打攪。”
等到再無旁人,“母子倆”便放開了很多。“韋賢妃”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