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辨認開頭的龍虎山三個字。
“又是龍虎山……”
王觀一怔,不想仔細想想這也十分正常。畢竟圖中畫的就是張天師,這種宗教人物畫,未必就是普通文人的作品,也有可能是龍虎山的道士畫的。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世人對於宗教的信仰不是現代人可以理解的。上至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都離不開宗教的信仰,可以說宗教文化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了。
況且,在明朝期間,道教依然興盛,尤其是龍虎山天師府,更是天下道門的領袖。所以許多王公貴族,達官貴人之類的,不惜路途遙遠千里迢迢去到龍虎山,就是為了求一道符篆,或者做場法事什麼的。
反正,那個時期龍虎山香火鼎盛,山上的道士當然是鉚足了勁坑蒙……不對,應該說是費盡心思為信徒服務。什麼斬妖除魔、畫符捉鬼那是家常便飯,至於水陸法事、呼風喚雨那是本職工作。再時不時煉丹養生,畫幾幅天師像鎮宅辟邪,那更是常有的事情。
王觀覺得,肯定是某個古人求到了這幅彩色天師畫像之後,覺得這圖畫十分精美傳神,不忍心放到臺上用香火燻燒供奉,乾脆自己畫了一幅代替品,把真品藏在裡面,再供奉起來。這樣一來,用代替品來承受香火的燻燒,而真品也受到了供奉,可謂是一舉兩得。
王觀感嘆古人的用心良苦,卻感覺有些奇怪。在古代能夠求到這樣精美畫像的人,不是達官貴人,就是地主豪紳之類。就算把真品畫像燻燒壞了,完全可以再去求一幅,有必要這樣小心翼翼、鄭重其事麼?
一時之間,王觀有幾分迷惑,同時感嘆圖畫上墨彩太鮮亮了,就算是傳承了五六百年,卻依然是那麼色彩斑斕,一點褪色的痕跡也沒有。
“好像有些不對……”
忽然,王觀伸手觸控畫像,立即發現異常的情況。
第239章 有美女上門了
剛才,王觀一直在對比兩幅畫像,難免有些分心。可是現在專注觀察色彩斑斕的畫像,立刻發現了不同尋常的跡象。
“這圖畫的畫像,好像不是畫上去的……”
王觀伸手輕輕觸控圖畫,感覺其中的質感明顯不同。如果是畫的圖案,那麼墨彩再濃郁,也只是能滲透布料而已。而且,筆墨的渲染,往往是一大片,連續不斷的。
可是,王觀現在看這幅圖畫的色彩,儘管非常的細密,但是每個色彩斑點卻涇渭分明,看起來不像是畫,而是用絲線紡織的圖形。
“好像真是編織的。”
與此同時,王觀把圖畫提拿起來,藉著燈光觀看,只見畫像層次分明,絲線精細富麗。特別是畫上的人物和猛虎形態生動,栩栩如生,好像是鏤雕上去一樣,技術可謂是巧奪天工。頓時,王觀也沒有疑問了,可以肯定布料上的畫像,不是畫上去的,而是織出來的。
“居然是絲織品,織錦?刺繡?不對,這個應該是……緙絲!”
忽然,王觀把影象放下,立即衝進了書房之中,開始翻找緙絲方面的書籍。不得不說,錢老贈送給他的書籍包羅永珍,其中就有十幾本關於緙絲的介紹。
王觀把書搬出來,一邊翻書閱讀,一邊與色彩斑斕的圖畫印證,最終確定了這幅圖畫的確是明代的緙絲作品。
緙絲,實際上是一種工藝。所謂的緙,和雕刻的刻同音。那是由於緙絲的時候,絲與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懸掛觀看緙絲的作品,感覺就像是鏤空雕刻的東西,所以才有了緙(刻)絲的說法。
和蜀錦、蘇繡、綾羅綢緞等等在古代就名貴的東西一樣,緙絲的作品織造過程極其細緻,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所以有了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
王觀量了一下。發現手中的緙絲圖畫長有一米三左右,寬七十幾厘米,整個圖畫都是用五顏六色,十分細微的絲線織成,圖案富有立體感,極為華麗。
更讓王觀感到驚歎的是,這麼大篇幅的作品,拿在手中卻沒有多少分量,質地柔軟輕盈。可以用薄如蟬翼來形容。特別是在燈光的照映下,那些色彩斑斕的絲線,甚至散發出一層類似金屬般的光澤,看上去輝煌燦爛,碧彩閃爍,富麗堂皇。
畫中人物的發鬚眉目,包括衣服上的皺紋,以及老虎的眼睛、斑點毛紋等等細節。都是用絲線一根根地織造表現出來。影象氣韻生動。反映出當時絲緙工藝的高超水平,也難怪有人把緙絲作品稱讚為織中之聖。
王觀看得很專注,目不轉睛,好久之後,覺得眼睛有些痠軟,才依依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