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而言,如此強勢的外戚勢力裡外勾連之下,極有可能將年幼的李睿給架空。有唐一朝,從高宗朝則天武后到隨後的中宗朝韋后,這樣地先例實在是見的多了。既然皇后人選不能出自楊門,那出自唐門一脈肯定也不行,否則,外戚們豈能答應?兩相平衡之下,倒是中立派別的最合適了,恰巧作為中立派代表人物地陳希烈有這麼個譽滿長安的孫女,說來還真是天作之合!畢竟相對於李睿來說,陳門一脈只能算是弱勢。此次聯姻之後,一直心內惶惶的中立官員們也算有了依靠,而於剛剛登基不久的李睿而言,能有這支勢力並不算小的官員歸心,他的帝位也就愈發穩固了。當然,此事對於唐離自己也有好處,畢竟最初撮合此事的是他,陳希烈就不能不領這個情,有這麼個情分存在,沒準兒什麼時候就能用上。
端茶的動作驚醒了一時失神的陳希烈,感受到唐離臉上地笑意,這個本朝忍功第一的老臣也不免臉上微紅,掩飾的一笑後,陳希烈也端起茶盞呷了一口後,用刻意放緩的聲調道:“方今陛下生母早,太后因傷心先皇也是無心治事,加之前不久皇上下旨減省宮苑,如今大內三宮確是太蕭索了些,先皇在日,曾頒詔天下男子年十五而婚,陛下今年虛歲也該是十五了吧?夫子有云:‘父死,三年不改其行是為孝’,當今對先皇舊詔率先垂範,此番誠孝之心必將化育天下萬民,老夫老朽,尚能得如此明君而侍,誠然興甚!”,言至此處,陳希烈起身端端正正的向內宮方向三拱手為禮後才又安然坐下,依舊矜持著語調道:“如今朝廷平叛戰事正急,但我看這形勢,安胡兒覆亡也是指日可待之事,等唐大人功成之日,再逢聖上大婚,雙喜臨門之下倒可一掃朝野間自去歲以來的鬱氣,顯示出新朝氣象,在大局上,這是對朝廷、對萬民都有益之事;這是大節,往小了說,陛下畢竟年幼,太后又心情不爽利,能早日大婚,畢竟也算有個親近之人,我那孫女雖然愚笨,但為陛下分分心內的憂煩,料來也是做得到的,再說大婚早些,少年夫妻積攢下地感情,對於以後內宮和諧,也是大有裨益!老朽一生愚鈍,全仗三代陛下愛寵才得有今日,如今年老無用之時,我陳門還能有如此機會報效皇室,便是老朽即日就死,也能含笑去見九泉之下的先皇了”,也
那句話觸動了情腸,或者本就是官場手段,總之陳希時,已是老淚縱橫。
老臣子就是老臣子,看看這話說的,從孝禮說到朝廷大局,再到帝后之間的內宮和諧,老人雖然嘴碎些,但層次卻分明的很,字字句句都扣住了忠孝大道,依著他的話,這大婚要是不成還真是對不起先皇,對不起朝廷,也對不起天下萬民了,再加上他的做派,人看到的都是這三朝老臣的赤膽忠心,有誰能看出他怕自己年齡即老,不能扶著孫女坐穩後位,只盼能早日大婚的心思?就這麼一會兒功夫地表現。沒有幾十年官場歷練還真到不了這樣,由此也知陳希烈受寵三朝,實非幸至。
心下雖是這般想,面上唐離少不得要起身一番“烈翁,烈翁”的好勸,待他收了戚容之後。唐離才親自奉過茶水道:“烈翁一番拳拳之心實讓晚生欽服,只是此事還有兩個關節,這一來嘛,烈翁看什麼時候合適,總還需請宛兒小姐進宮給太后請安問福?再者,烈翁適才話語晚生雖深以為然,但難保朝臣中不會有人以三年守孝之禮來非議此事,這節上烈翁也要早慮到才是”。眼見此事上二人已達成一致,唐離順勢將稱呼變了過來,畢竟他當初初進京趕考時也曾行卷陳希烈門下。所以這個晚生的稱呼倒也並不顯得突兀。
“宛兒若有侍奉天子之福,以後少不得要太后調教,正該進宮請安問福,別情說的是”,李睿大婚之前,楊妃肯定要先相相候選人,至於請安問福不過是個託詞,陳希烈自然明白,“至於三年守孝之禮。國朝可曾有聖上這般年紀就登基地皇帝?禮之為用,自該應勢而變,不可拘泥,否則與山野腐儒何異?再則皇帝守孝素來與民間不同,重心孝以月為年,陛下登基已經大半載有餘,這節上也說的通了;但若想此事眾人少議論之辭,總還需著落在別情身上”。
“噢!烈翁此言何意?”。
“若別情盡統三十萬大軍早日平叛功成。屆時普天同慶,天子順勢大婚也是錦上添花的美事,這普天同慶的時候,怕不會有人來說這煞風景之事”。
聞言,唐離哈哈一笑,拱手道:“此言在理,烈翁但請放心,最多月半之間,晚生報捷摺子必定到京,也算臣獻給陛下的大婚之禮”。
二人又笑了一回。此事說完的唐離也無心再留,當下起身告辭,陳希烈欣然相送,邊在路上走時邊道:“人生世間有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