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成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
在雲南,還有被稱為‘龍門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據《金蓋心燈》所述,該派祖師雞足道者,自雲月支國人,名野怛婆闍,自印度來華,居雞足山修煉。順治十六年(1659),赴京師謁王常月,受其戒法,贈名黃守中,為龍門第八代。該派以雞足山為活動中心,下傳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腳仙(王太原)。再傳金懷懷(王清楚)、白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長春觀,在清末,‘著屋千間,道友萬數‘,⑤與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並稱天下龍門大叢林。山東福山縣道士張宗璿,為龍門派第二十三代,於光緒十年(1884)赴白雲觀傳法,開霍山派。又有龍門派第八代徐守誠(1632~1692),於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傳淨明道,成為當時淨明道的重要傳人。
綜上可見,自清初王常月先後在北京白雲觀,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以後,龍門派確有很大的發展。發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國許多省區。尤以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幾朝為最盛。其間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傳至近現代。因此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別,幾乎成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況與佛教禪宗五家中的臨濟宗相類似,故世有‘臨濟、龍門半天下‘之說。
龍門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餘緒,以精於內丹學著稱於世。
其門下擁有許多著名內丹理論家,如伍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