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了回來。只不過根據合同的要求除了購買機器之外,他還需要額外的為其工作三年,教授中國工人使用機器以及製造皮鞋。
對此,托馬斯當然沒有拒絕,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在兩個月前,來到了武昌,也就是來到這裡之後,他才陷入後悔與自責之中。
“為什麼當初自己沒有想到呢?”
之所以會如此這般自責,完全是因為在這裡,他發現了一個被自己忽視的市場——軍用市場。因為現在他的工廠,不現在已經成為義軍的軍需品工廠,專門用於生產軍用靴,甚至就連縫紉機亦被用來縫製軍裝。
或許中國人不需要軍靴,但是對於採用西式訓練的軍隊來說,他們自然需要軍靴。如果當時自己看到這個市場,又怎麼可能會破產?
可懊惱歸懊惱,現在,作為義軍軍需工廠技師的托馬斯,卻盡職的履行著合同,一面向廠內的工人傳授製鞋工藝,一面教授他們使用機器。
“……縫製靴底時,要用5#蠟線縫製,靴底縫合線,要用滾壓機壓出凹槽,以保護蠟線,減少磨損,而最好的靴底蠟線是用劍麻線,他比棉線更耐磨,但很多工廠為了減少成本往往採用棉線,而這就倒置靴子不夠耐用……”
在工廠中托馬斯向正在接受培訓的十幾名工人傳授著製鞋的知識,教他們分辨牛皮、羊皮,選擇合適的皮料用在合適的位置上,儘管托馬斯是一個傳統的鞋匠,但是他卻已經習慣了用機器製造鞋靴。
而現在這家工廠每天更是需要生產300雙皮靴,這甚至超過了工廠的產能,但這並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那位大都督設計了一種簡化的靴子。相比於歐式的高桶靴,這種靴子的靴身短了一半,且使用繫帶,甚至就連忙靴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