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綸堂”。作為嶺南地區最大的手工繅絲業行會,“錦綸堂”旗下匯聚了數百家手工機戶,手工絲織機工不下萬餘人,機張至少在5000以上。在手工作坊時代,“錦綸堂”強大的生產規模以及廣州絲綢的良好聲譽,它的產品很容易就登上了上千裡之外紫禁城的漢白玉臺階,成為了滿清皇帝及其寵妃們的御用珍品。
而對於“錦綸堂”來說其真正的風光開始於滿清時期的一口通商政策。地域優勢使他們與十三行的行商大佬們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他們的產品運抵當時整個東亞最大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貿易港口——廣州,進而揚帆出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持著南亞、西洋諸國的市場。伴隨著貿易量的加大,“錦綸堂”以其銷售市場為基礎,細分出了五大商行:安南貨行、新加坡行、孟買貨行、紗綢莊行及福州貨莊。各方議定價格、商討行規的場所就設定在了距離“十三行”不遠處的“錦綸會館”。
然而,“錦綸堂”的輝煌未能持續下去,一如“十三行”一樣,在鴉片戰爭之後,五口通商使得廣州城不再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主角,失去了地理優勢之後的“錦綸堂”迅速的沉浸了下去,在五口通商十年之後“錦綸堂”在國際市場中更是毫無優勢可言,尤其是珠江一帶的機器繅絲興起之後,仍然恪守原有經營和生產方式的“錦綸堂”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之中。
如果硬要給它安上個第一的話,也就是依附於其下的失業人數可以算得上華南之冠了。
面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