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會越來越多,有人住總需要糧食……”
糧食是可以透過貿易解決。
什麼是殖民地式經營?就是在著名的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至於勞動密集型的水稻種植,完全可以由那些當地的土著人負責。作為殖民者的國人,應該種植利潤更高的經濟作物,而這也是在未來向移民提供60至100畝土地的原因,如果是種水稻他們一個人根本無法種植這麼多的土地,但是作為家庭農場種植經濟作物,卻恰到好處,不大也不小。正好適合一家人種植。
“主公,臣當然聽您的,臣這就寫信過去,讓他們在那種甘蔗,不過……”
看著主公,林治平笑問道。
“要是大家都去種甘蔗的話,主公準備辦什麼呢?”
“當然是辦糖廠了,要不然你們的甘蔗可不都得爛在地裡面!”
在林治平的詫異中,朱宜鋒直接岔開了話題。
“英國那邊最近有什麼信嗎?”
在這個時代亞洲與歐洲的通訊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至於早已發明了電報同樣也沒有延伸到亞洲,所有的通訊都需要依賴快速郵船。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下個星期就會有一艘郵船抵達香港,最遲下個月,信就會到……”
林治平的話,讓朱宜峰不禁懷念起另一個時空中便捷的通訊系統了,在這個時代看起來最為迅速的電報已經被淘汰,電話、電子郵件以及其它種種即時聊天軟年。地球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地球村,而現在呢?
一封信居然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從英國運到中國,甚至這還是因為土耳其同意英國郵政從蘇伊士地區透過的原因——這是作為英法聯軍幫助土耳其的回報,當然還包括蘇伊士運河的修建權。
當然這一切都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如果可能的話,朱宜鋒現在更希望能夠修建一條蘇伊士鐵路,就像剛剛通車的巴拿馬地峽鐵路一般,畢竟無論是“兵艦牌香菸”亦或是“斯怕姆午餐肉”繞過好望角運輸實在是太過遙遠了。
“也許,可以考慮一下……”
但這個念頭也僅只是一閃而過,畢竟鐵路在將來不可能與運河競爭。至於銷往克里米亞的商品,本來就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培育”市場。
“希望英國那邊一切順利吧……”(未完待續。)
第358章 生意(第一更)
一場大雨之後,倫敦終於放晴了,持續兩個星期有陰雨點,使得人們身上幾乎都長了黴,以至於在這有了陽光的下午,不少人都沿著街道享受著這陽光,不過汙水橫行的市區並沒有人去,實際上每到夏天的時候,倫敦的上層社會就會遠離這座城市。
作為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倫敦的人口早已經超過了200萬。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倫敦的排汙依然停留在中世紀,整個城市汙染嚴重,垃圾遍地,城市裡到處是糞便的氣息,臭氣熏天。每到夏天的時候整條泰晤士河都在發酵,流淌著褐色的液體。
上層社會會遠離倫敦,即便是倫敦的富人區在夏秋兩季也很少有人居住,只有在冬天與春天時,他們才會返回城區。富人可以遠離倫敦,但是對於各國的使節來說,他們卻無法遠離倫敦,遠離空氣中的“瘴氣”。
不過對於各國駐英大使來說,他們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說在新興的貝爾格雷夫廣場,這裡雖然位於倫敦市中心,但因為風向等原因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遠離倫敦空氣中的“瘴氣”,正因這片三十年前剛剛開辦的新區,一直都是倫敦的富人以及各國使節的首遠。
半年前在貝爾格雷夫廣場,一位富豪以三萬英鎊的高價將其正在興建的帶有私人花園的四層巴洛克風格的大理石樓宇售於中國,作為中國駐倫敦公使館。
中國在倫敦設立公使館!
對於倫敦來說,這無疑是個新聞,即便是在幾個月後的現在,在公使館完成裝修投入使用後的現在,這依然可以在倫敦的各大報紙上充當頭條新聞。儘管唐寧街多次對外表示英國並未於武昌建立外交關係,但對於英國人來說,他們很難區分武昌與京師的區別,更無法區別什麼是漢,什麼是清。
在他們的眼中,沒有清帝國,也沒有“叛軍政府”,有的只是“中國”,還有這個代表“中國”在英利益的駐英公使館。
這個夜晚,相比於其它地區的昏暗,駐英公使館卻顯得燈火通明,儘管現在倫敦還在爭論著是否引進電燈,但是作為電燈的發明國度,駐英公使館已經首先安裝了電燈,甚至於樓外安裝了電燈,以便於街道上的煤氣燈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