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4部分

兵不同,漢軍的騎兵更注重射擊訓練,合格的騎兵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騎在馬上手槍30公尺槍槍中靶,騎槍百米半數上靶。

這個要求看似不高,可實際上想要達標卻不那麼容易,不過勤能補拙,在大量的實彈訓練下,現騎兵都能達成這一標準。

什麼時候才會用馬刀?

只有在衝鋒的最後時刻才會用馬刀!

儘管漢軍主張用槍作戰,但是在即將投入戰場的時候,鄧明邵仍然忍不住握了下馬刀的銅質鷹嘴刀柄,實際上馬刀的使用一直都極為廣泛,並未受制於衝鋒。

相比於歐洲盛行的直劍馬刀,無論是受傳統影響也好,亦或是受其它騎兵思想的影響也罷,漢軍參謀部更傾向於傳統的馬刀,騎兵在飛奔的馬背上使刀進行噼、砍、斬等戰術對步兵的殺傷無疑更大。

正因如此,在騎兵刀的選擇上,可謂是頗費了一番周折。最終,漢軍選擇了繳獲自己俄國的恰西克馬刀,透過不斷的對比試驗證明,相比於法德兩國的直劍騎刀,俄國的恰西克馬刀的效能更為優良,而且更適應國人的作戰習慣,不過漢軍的馬刀並不是恰西克馬刀的簡單仿製品,而是其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在長度有所加長,但重量卻又基本於原刀保持一致,相比之下漢式馬刀比恰西克馬刀的更具威力,侵透力和斬切面更強。

手握著馬刀的刀柄,鄧明紹朝著遠處看去,耳邊的炮聲提醒著他,提醒著那片戰場,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激戰,在隆隆的炮聲中,數以萬計的敵人,正在硝煙和碎片中掙扎著。

而作為騎兵,他們正在等待著最後一刻。

不得用騎兵衝擊準備良好的步兵方陣!

這是騎兵交戰的第一規則,之所以不能夠衝擊方陣是因為線上膛槍時代,步兵可以在相隔數百米用槍林彈雨阻擋騎兵,如果其形成方陣的話,對於騎兵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也正因如此,漢軍的騎兵團還有自己的炮兵儘管只有迫擊炮,但是十數門迫擊炮,仍然可以最大限度的摧毀敵人方陣,在其陣形陷入混亂的時候,再以騎兵對其發起衝擊。

而現在,這無疑只是這一戰術的大規模運用除了第一騎兵團之外,同時投入作戰的還有多達的三個騎兵營、八個騎兵連,這是第一軍團的全部騎兵,在炮兵徹底摧清軍的陣營之後,數千騎兵就會隨著一聲令下朝著清軍殘兵發起最後的進攻。

最後一刻什麼時候才會到來?

他們在等待著,作為騎兵團長的鄧明紹也在等待著,隨著那炮聲越來越密集,他的手緊緊的握著馬刀,雙眼盯著天空,突然,天空的兩個綠色的訊號彈拖著濃濃的煙跡朝著空中飛去。

命令下達了!

訊號彈就是命令!

收到命令的鄧明邵,將自己的右手穿過刀柄末端的皮帶,握住刀柄的瞬間,他抽出了馬刀,對著天空傾指,他的雙眼微微一斂,嗓間迸發出兩個字來。

“前進!”

沒有歐式騎兵的集合、整隊,而是隨著他的刀鋒所指的方向前進著。

三千餘匹一代混血的戰馬在騎兵的指揮下緩步踏行,騎兵們的速度並不快,實際上除了衝鋒階段,戰馬都是現在這樣緩步而行,雖然它們的速度並不快,而且隊形並不整齊,但馬蹄的節奏感卻非常整齊,以至於會讓人有一種戰馬在踏著正步的錯覺。

而這恰恰是現代騎兵與古代騎兵的不同,用使用的馬匹是經過嚴格調教的,甚至能夠如同士兵一般踏出節奏統一的“齊步走”。即便是隊形凌亂,但是常時間的受訓,仍然讓這些馬慢慢的保持了節奏上的統一。

在騎兵隊于田野上行進五百多公尺之後。鄧明紹再一次舉起了手中的軍刀。

“慢步跑!”

相比於“前進”時馬刀幾乎直指天空不同,在這個命令下達時,鄧明紹手中的馬刀以四十五度斜指天空,每一個騎兵都知道其中的區別,畢竟在戰場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聽到他的命令,馬刀的角度也是一種指揮方式。

隨著命令的下達,騎兵們的速度開始緩緩加快。或許,這正是現代騎兵與傳統騎兵最大的區別,他們所有的動作都嚴格的按照騎兵戰鬥教範的規定實施,正如這兩公里外的衝擊一般,兩公里的距離,從行軍、到慢步跑,所有的動作都嚴格的根據長官的命令實施,沒有任何人妄自行動。即便是漢軍騎兵的並沒有形成整齊的佇列,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吸收現代騎兵的長處,令這看似凌亂的騎兵變成一支先進紀律嚴明的隊伍。

隨著騎兵們緩緩加速,那節奏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