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部分

不易,還請大家多多支援,拜謝!《鐵血宏圖》小說群:150536833,歡迎書友加入,一起討論劇情!)

時進晚秋之後,這天短夜長時天總是黑得很晚,可是一旦黑起來就會特別快。不過只是傍晚6時許,這室內便已經掌起了燈來,那廊柱與牆壁上釘著的一盞盞鑄鐵與玻璃製成的油燈這會已經盡數點亮了。

督府後宅,那是督府內宅,無論是過去亦或是現在,都是非請莫入之地。這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朱宜鋒現在的家。在吃完晚飯之後,因為近日沒有什麼政事的牽絆,尤其是在督府改制設以參軍府後,他終於從繁多的政務中抽開身來,投入到一個他更為擅長的事物之中。

儘管油燈的燈光並不明亮,但是在幾盞油燈的照明下,這個房間卻比之一般的房間亮出許多,儘管如此,朱宜鋒對於這燈亮卻依然覺得的不太滿意。實際上,對於任何一個習慣於電力時代夜間光亮的人,都不會習慣這種油燈散發出來的光亮。

“等將來,非得把電燈發明出來不可……”

嘴裡這般嘀咕著,朱宜鋒手中的鉛筆並沒有就此停下來,而是在那裡繼續憑著回憶繪製一個圖樣以及其原理,進行著他的“發明”。

所謂的“發明”,實際上就是複製,得到於穿越後過人的記憶力,使得他可以回憶起過去曾看過的書本,虧得在大學的時候,將不少時間“揮霍”於圖書館、網路論壇中,使得他記憶裡多出了“旁門左道”。

就像現在正在“發明”的“轉爐鍊鋼法”,就是他曾經看過的資料,資料的內容非常簡單,僅只是網路百科中的資料,不過得益於工程學科的出身,卻也能夠理解其原理。

“……把空氣或氧氣吹到足夠數量的鐵水中,那麼它會引起液態金屬的強烈燃燒,並維持和升高溫度,使金屬在不用燃料的情況下保持液態,併除去碳(部分)和磷、硫,把鐵變成鋼……”

這是轉爐鍊鋼的基本原理,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普遍覺得冷空氣會使鐵水冷卻、凝固,從而使整個冶煉過程停止。但三年後,法裔英國人貝塞麥就會發明轉爐鍊鋼法,於1860年在謝菲爾德建立起他自己的鍊鋼廠。他從瑞典進口了不含磷的鐵礦石,開始以競爭價格的十分之一出售他的優質鋼,沒有幾年他便成為了富翁。

而以貝塞麥和他的一些後繼人(如西門子,他進一步改進了鍊鋼過程)為起點,開始了生產廉價鋼的。喧就意味著遠洋巨輪、鋼骨架的摩天大廈、巨型吊橋的到來。貝塞麥並沒有發明鋼,但他卻使得每個人都用上了鋼。

這正是轉爐鍊鋼法的意義——在1853年的世界,沒有鋼鐵工廠,只有鍊鐵工業,實際上就連朱宜鋒從英國採購的裝置,也僅只是鍊鐵裝置,至於鍊鋼,僅只是透過一個個石墨坩堝以幾十公斤為單位煉製鋼錠。它的價格是昂貴的——每噸鋼的價格高達240餘兩,而相比之下,每噸鐵只需14兩銀子!

也正因如此,在得知這一價格懸殊之後,朱宜鋒才會動起“發明”鍊鋼法的念頭來,相比於結構相對複雜的鍊鋼平爐,朱宜鋒選擇了更為簡單轉爐鍊鋼法。

貝塞麥發明了梨形可動式轉爐,只花10分鐘就可把10噸~15噸鐵水煉成鋼。若是用坩堝攪拌法需幾天時間才能完成。所以,這是一種生產率高、成本低的鍊鋼方法,成為冶金史上的一大創舉。但是,貝塞麥發明的轉爐是酸性轉爐,在酸性轉爐環境中,磷很難被氧化除掉。所以,貝塞麥轉爐在歐洲只適用於擁有大量低磷低硫鐵礦石的瑞典和奧地利等國。

直到其發明這一技術後的23年後的1879年,英國冶金學家托馬斯提出了鹼性轉爐鍊鋼法,即採用白雲石高溫燒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鹼性的耐火磚爐襯,冶煉過程中吹入空氣並加入生石灰。這樣便使整個反應在鹼性高溫條件下進行,被氧化的磷與石灰結合起來,殘留於渣內而不返回鋼內,脫磷問題因此得以解決。相比於酸性爐,鹼性轉爐更適合大冶鐵礦,畢竟在另一個時空中,使用酸性轉爐的漢陽鐵廠曾經十數年不曾出鋼,最後不得不借日款改用鹼性平爐。因為熟知這段歷史,所以朱宜鋒才會選擇鹼性轉爐鍊鋼法。不過酸性轉爐與鹼性轉爐的區別僅只是耐火磚爐襯的區別,爐身的結構與原理並沒有任何區別。

“……空氣從空心爐耳進入爐底,爐底下方設的風箱……”

用鉛筆繪製著圖紙時,朱宜鋒不斷的回憶著曾經看過的貝塞麥轉爐結構示意圖,並將那份示意圖重新改為圖紙,實際工業生產並不是一張結構示意圖所能提供,實際上,從長沙回來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