譁變計程車兵和土邦。這次兵變產生的直接影響是,英國人從此徹底改變了對印度的統治方式。經過二百五十八年卓有成效的經營活動,名噪一時的“東印度公司”遵照女王頒佈的敕令,以它開張營業時的同樣方式,於1858年停止在印度的活動。根據新的詔令,三億印度人的命運置入維多利亞女王的手中。這個二十九歲的女人,面部表情倔強、傲慢,象徵英國人種統治世界的願望。從此,英國王室行使英國在印度的權力,透過其駐印度代表副王直接統治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在英屬印度,這個世界上最為廣闊的、人口最多的殖民地上,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軍隊,負責執行管理印度的龐大艱鉅任務,它就是“不列顛印度軍隊”,印度軍隊由印度人和英國人分別組成編組,前者屬於來自印度本土的印度人組成;後者則是出生於英國,被派往印度服役的英國人組成。他是以幾千名英**官和士兵以及十幾萬印度土著士兵為後盾,統治著一個三億人口的大國,維持整個英屬印度的社會秩序。而這一事實更雄辯地說明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性質,同時表明印度人民群眾是何等的溫順。
“英國人究竟是如何統治印度?”
在汽笛聲中,於孟買的碼頭初抵印度的巴洛耶夫用一種好奇的眼光打量著這裡,作為歐洲人的他自然不需要像土著人一樣,隨著擁擠的人潮透過海關,作為歐洲人他們享有額外的通道,在各國殖民地從來都是人分三等,第一等的自然是作為殖民者來到殖民地的“宗主國國民”,第二等則是那些受殖民地政府認可的上等土著,至於第三等則是普通的土著人。
作為歐洲人的巴洛耶夫在這裡自然享受著與英國人同等的待遇,膚色決定著的一切,無論是在印度亦或是在中國控制下的非洲,“白銀”與“黃金”的膚色都相地於土著人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對於普通的歐洲人來說,他們是絕不會與低劣的土著人接觸的,即便是與那些土著王公接觸,同樣也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對於巴洛耶夫來說,他並不排斥與印度人的接觸,實際上,對於俄羅斯來說,他們從來沒有透過膚色去劃分一切,對於他們來說,只要出於維持統治的需要,即便是黑人也可以成為他們的貴族。
所以,與很多歐洲排斥印度人不同,巴洛耶夫這位來到印度“為俄羅斯的紡織工業尋找廉價原料”的俄羅斯商人,很快便深入到印度腹地,沿途就像是任何一個商人一樣,與當地的印度商人進行接觸,當然他還會與那些土邦主接觸,儘管幾年前的譁變導致許多土邦主的統治權被廢除,從而土邦被英屬印度直接統治,但是在巴洛耶夫看來,這正是他所需要的。
“從表面上看來,印度人對於不列顛的統治是馴服的,但是實際上,印度人對英國統治的不信任已經成為這次1857年叛亂的遺產,這種不信任,不僅影響到印度人,同樣也影響到了英國人,英國人對印度人的態度是狹隘和懼怕的,甚至對待具有相同背景、極富成就或忠誠的人也是一副排外的心態。英國人及其公務人員都居於營地,與印度人隔離開來;私人會所等社交場合同樣也是排外的,也是排斥印度人的……”
幾乎每天,巴洛耶夫都會在自己的日記中做下他的記錄,記錄著他所瞭解到的印度,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俄羅斯人如此細微的對印度進行著這樣的觀察,同樣也沒有任何一個俄羅斯人來到印度的腹地,而他所做的一切,就像是過去數百年間,俄羅斯的冒險家們向東擴張時一樣,將印度所有的一切都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著,從瞭解這個地區,瞭解本土地的土著。
偉大的事業往往始於平凡的開始,對於巴洛耶夫來說,作為“商人”來到印度的他,絕不是什麼“商人”,商人不過只是一個偽裝的身份,他的另一個身份,實際上冒險家,他受僱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帝國的外交大臣,而他來到這裡是為了瞭解這片土地,為將來作好準備。
生活在溫帶的人們永遠無法理解身處寒帶的俄羅斯人對於溫暖對於陽光的渴望,就像巴洛耶夫一樣,儘管南亞次大陸那灼熱的陽光對於歐洲人來說,往往會令人感覺有些不適,但是對於巴洛耶夫來說,他卻享受著這種陽光帶來的溫暖,對於此時的他來說,整個人完全沉迷於印度所表現出的那讓人著迷的一面,這裡的一切看起來都是如夢似幻的。
“只有身處於印度,才會明白,為什麼這片富庶的大陸,對於英國來說為何如此的重要,對於英國而言,這片富庶的大陸所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片龐大的市場,更為重要的是,這裡可以向英國提供數之不盡的財富,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