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不光沒有替代品,也活不下去。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崔永元 胡嗎個:每部電影都有一部傳奇(6)
胡嗎個:歐洲的好多電影市場,他們都面臨跟中國一樣的情況?
崔永元:沒什麼區別。
胡嗎個:你看好多優秀導演,他們在本土拍一兩個讓他們成名的片子後,馬上去好萊塢了,一大堆這種導演?
崔永元:是因為好萊塢歡迎他們去,如果你很有名,你到好萊塢,就意味著你當地沒有這個人了,就這麼簡單。但是你看看任何一個大導演到好萊塢拍的片子,都跟他原來在本土拍的不一樣,這裡面加進了好萊塢的文化因素,或者說加進了好萊塢的工業化影響。
胡嗎個:如果我們來揣測一下這個導演的心理,他會有失落感嗎?
崔永元:看他是什麼導演,我覺得導演在這個時候表現得是千姿百態,有的人覺得被好萊塢文化接納是自己成功的標誌,從此躍入國際影壇;有的人我覺得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希望用他的本土文化去熔化好萊塢文化,所以跨了進去;還有一類人我覺得就是好萊塢的打工者,從國內的一流變成那兒的三流也心甘情願,因為美元和人民幣的比值是1比,那兒掙一塊跟這兒掙一塊是不一樣的,對吧?也有的人拚死抗爭,寧肯不拍電影,也不去好萊塢,那你的結局就是拍不了電影,我給你說個最簡單的:院線控制,我佔有你院線的股份,院線控股後你就沒招了,因為你不拍我的電影,你拍你的電影,但是院線是我的,你上不了,你再好的電影我不給你安排,我不給你做排片計劃,你沒法跟觀眾見面,你就收不回投資,收不回投資你就沒有下一步,三下你就折了。
胡嗎個:這個好萊塢,他們對付前南斯拉夫,波蘭,或者說法國全是這樣?
崔永元:連阿爾巴尼亞都是。
胡嗎個: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崔永元:掙錢。
胡嗎個:能掙多少錢?
崔永元:他們的文化體育產業所創造的GDP甚至會超過航空、航天,你說掙多少錢?一部《泰坦尼克》全球收入四十億美元,而我們的GDP文化體育產業只佔了6%,所以我們要伐樹、造紙,汙染環境。順便說一句,我們的鄰國,韓國、日本文化體育產業的收入都可以佔GDP的30%以上,這就是差距。
胡嗎個:那你覺得未來的話,這是個好事還是壞事?
崔永元:當然是壞事,因為在好萊塢也有很多人反對,比如說像斯特里普,他說好萊塢是一頭怪獸,再比如,聖丹斯電影節就重在鼓勵中小成本和不同樣式的影片。對好萊塢文化批評最激烈的學者恰恰都在美國。我覺得他們的批評都有兩層傾向,一層是覺得好萊塢對市場過度的掠奪,更重要的是批評好萊塢對文化生態的破壞,他們不希望將來全世界沒有伊朗電影了,《小鞋子》、《白氣球》都消失了,沒有法國電影了,看不到《和鳥兒一起飛翔》、《帝企鵝日記》,沒有中國電影了,沒有《小城之春》、《馬路天使》,沒有伊拉克電影了,沒有韓國電影了,沒有日本電影了,沒有寅次郎了,什麼都沒有了,就剩下《蜘蛛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了!這就叫電影文化沙漠。
胡嗎個:就像麥當勞一樣了?
崔永元:對,麥當勞這個舉例特別準確。我們說吃是人天生的本能,吃是為了不餓死,但是在不餓死的前提下,他會對吃有所選擇,這個選擇不是你決定的,是你的胃決定的,那麼我們中國人喜歡吃麵條,喜歡吃餃子,喜歡吃米飯,喜歡吃饅頭,雜七雜八的那些東西不說,這是主食,它很難變化,對吧?但是能不能改成吃麵包抹果醬呢,能不能改成吃漢堡呢,能不能把小雞燉蘑菇改成炸雞翅呢?這不單是飲食口味的問題,還牽扯到飲食市場份額的問題。
胡嗎個:其實是對抗過的,在中國出現過那種本土化的快餐對抗麥當勞的情況,但全都敗了!那些曾經的電影大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他們在對抗好萊塢上也全失敗了?
崔永元:差不多全是這樣,因為他們文化本來就比較接近,所以對抗起來比較難,只有文化差異過大,文化氣質有分歧的才有可能有一些成功的對抗經驗,比如說印度。印度現在大家認為它是電影生產的第二大國,叫寶萊塢,印度電影輕歌曼舞,觀眾關注的是誰唱的歌、誰跳的舞,所以它的故事情節千篇一律,它多的時候每年有一千多部,產量還排在好萊塢前面,產銷兩旺,是這麼個狀態,那麼它的對抗就很有意思,它就保持它的文化特色,我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