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3部分

,也是為你而來。虎君當年讓你留在此地修行,並說將來有事相托,指的就是今日之事。”

小九追問道:“今日何事,先生想讓我做什麼?”

子丘:“先說他的事,再談你的事。”然後又扭頭朝伯益道,“你尚未回答我方才之問,何苦如此,又何故如此?”

伯益畢竟修為不俗,此刻已特意整理了一番儀容,身上血汙盡去,髮絲亦不再散亂,除了衣服還有幾個破口,表面已看不出絲毫狼狽。他向子丘回了一禮道:“我只是不甘。”

這件事情,幾乎沒人能說得清,哪怕再過千年之後,歷代後人都沒法說得明明白白,反正各有各的道理。而“不甘”二字,幾乎道出了伯益的所有感受。

伯益出生在堯為天子時,歷經堯、舜、禹三代天子,也正是中華帝國發展與擴張最快、動盪與變化最大的時期。他所親身見證的天子更迭都不是父傳子,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皆因重華與大禹有治世之功、受各部擁戴。

伯益身為大禹治水最重要的助手,也自認為是有大功的,各部君首亦應支援與擁戴他,再加上他為假帝這麼多年,曾在天子出行時攝政多次,繼天子大位更是順理成章。

伯益在內心深處早就把自己當成下一任天子了,不料事與願違,當然是心有不甘。在伯益看來,這簡直是對他整個人生的否定。

子丘卻搖了搖頭,反問道:“軒轅禪位於少昊、帝堯乃帝俊之子,你可有不甘?帝舜曾讓位於丹朱、帝禹曾讓位於商均,若子不可承父位,他們又何必如此?你若想將夏後啟比之丹朱、商均,卻不知自己並非舜、禹,因而有今日之難!”

子丘的話其實是揭開了一層假象、伯益所看到的假象。誰說在禪讓制下,就不可以子承父位?實際上青帝、炎帝、黃帝這三代天子世系傳承至今,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天子位都是父傳其子,若無子則傳其弟、傳其侄。

別說是天子了,各部伯君之位、國中的各級爵位,基本也都是這麼傳承的。伯君指定一個兒子為繼承人,而且從小就培養他,當他可以成為下一任伯君時,便完成禪位交接。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吳回傳位於祿終、祿終傳位於昆吾。

假如沒有這樣的傳統,重華又何必推讓丹朱、大禹又何必推讓商均,他們不是多此一舉嗎?伯益之所以有那種錯覺,是因他生在一個非常特殊、幾乎不可複製的歷史時代。

帝堯難道不想傳位於丹朱嗎?可是丹朱不肖,當時能繼承天子大位者,除重華再無他人。帝舜難道不想傳位於商均嗎?可是商均無能,天子大位非禹莫屬。伯益雖有不甘,但他也必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如今天下民眾、各部君首皆不會認為“除益無人”、“非益莫屬”。

如果丹朱有重華的本事、商均有大禹的威望,他們早就是天子了。並非天子大位父子不可傳承,伯益看到的只是某種假象。

重華和大禹敢讓位,那是真敢,他們很清楚丹朱和商均不可能點頭、也做不了天子。伯益做出三年後要讓位於夏後啟的姿態,並不是真讓,只是想先穩住夏後啟再說,而夏後啟根本不吃這一套啊。

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伯益自己身上,不論他再不甘,也得承認那是自己的才能、實力、威望並沒有到達他所認為那個地步。

伯益聞言卻還是有些不甘,又說道:“子丘大人可知,啟繼位後立國號為夏,並下令天子位由嫡長子相繼,廢禪讓之制。他又用九州所獻之金鑄成九鼎,以其父之名號稱禹鼎,象徵千秋萬代、天下鼎定。”

子丘問道:“天下眾君的意見如何?”

伯益:“我聞天下眾君皆屈於夏啟之威,不得不紛紛表態支援。”

子丘搖頭道:“當時我就在場,親眼見到的情況卻與你所聞不同,天下眾君並非屈於夏啟之威,而是欣然遵從。你可知廢禪讓之制、立嫡長繼位是誰人諫言?”

伯益神情憤慨道:“子丘大人既在場,當然比我清楚。”

伯益最不忿的,就是夏啟的這個政令。如果嫡長繼承製取代了禪讓制,那麼像他這樣有才德功業之士,就永遠失去登上天子大位的機會了。假如不是這樣,他也不會聯合有扈部起兵抗擊夏啟了,直接把人皇印交出去便是。

子丘卻嘆了口氣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就是我的諫言。”

嫡長繼承製,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嫡,其次是長。所謂嫡就是正妻所出的嫡子,身份和地位毋庸置疑,若有嫡子多人、則立嫡中之長。若無嫡子,可立長子。假如一個人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