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道:“崇伯大人,此禍事之責,你能承受得起嗎?”開口的是縉雲氏大人、縉雲部的當代君首三苗,他是末代炎帝榆罔的直系後人。
雲輦右側的重華大人開口道:“闖下滔天大禍者並非崇伯,而是帝江。此事亦出乎崇伯預料,任何人都不想看見,主要責任亦不在崇伯。”
重華身邊又有一人插話道:“可此時後果實在太嚴重,崇伯鯀大人既主持決鬥,就有責任。如今看來,這責任並非崇伯大人所能承受,天下萬民受禍啊!……崇伯大人,您的天使雲輦呢?”
開口者為歡兜大人,此人為少昊部族之後,封地就在中原以西的大河岸邊。帝堯為帝俊之子,讓他帝俊亦是少昊後人。
崇伯鯀答道:“歡兜大人何必明知故問?方才已有言,雲輦投入西海,兩條妖龍亦被我釋放。天子有何罪責,我皆願承擔。”
三苗又冷哼道:“伯鯀大人倒是果斷的很,立刻棄雲輦、走妖龍。行事既如此果決,又怎會釀成這般大禍?”
天子帝堯擺了擺手道:“崇伯如此處置雲輦與妖龍,乃事急從權,只需向孤覆命即可,孤當然不會因此降罪。如今說別的都已經晚了,應立刻商討如何應對這場禍患。諸位大人,不知能為孤舉薦何人治水?”
古時天子自稱“不穀”,喻指不結穀粒的禾穗,而“不穀”又稱“孤”。這既是一種自謙,表示一人之德寡、而納天下萬民之德眾,同時也暗示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天下只能有一位天子。
後世的國君自稱寡人,亦源於此。但如今的各部族伯君與屬國之君,尚不可稱孤道寡、更沒有這種習慣,只是自稱本君而已,稱孤者只有天子。
如今禍患將至,首先就要任命一位大臣負責帶領民眾治水。洪水其實是自古以來各部族最常經歷的災害,對此已積累了很多經驗,但自古還沒聽說過人間有這麼大的洪水。
此前最擅治水的就是共工。共工不僅是一個人,也是一脈世系傳承,曾在炎帝朝中擔任水正。到了黃帝時代,共工部君首也曾因治水立下大功,累獲封賞才會成為南方那麼大的一個部族,漸漸脫離四嶽部的而自立。
可是這一次治水,沒法在再任用共工了,因為共工部君首帝江就是罪魁禍首,早已殞落無存。歷正大人開口道:“既然歡兜大人憂切難安,便請天子任他為治水之臣。”
歡兜嚇了一跳,這可不是什麼好差事,來的可不是一般的洪水,無論採取什麼對策,最後仍將損失慘重,天下各部不容易看見你都做了什麼,卻很容易聽說你沒做到哪些,幾乎只有罪責不會有功勞。
而且面對這滔天洪水,身為治水之臣必須率領民眾時刻站在第一線,弄不好連命都得填進去。但歡兜亦不好當場回絕,只得硬著頭皮道:“臣願為天子分憂,但恐才薄德淺,難當此重任,而誤天下萬民。”
四岳氏開口道:“歡兜大人不可,請天子另任賢才。”
帝堯又問道:“四嶽大人又有何薦?”
四岳氏看了重華一眼,似是想舉薦他,正在沉吟間,就聽歡兜突然開口道:“崇伯大人在國中威望無雙,受各部擁戴。既然他自認其責,那就任他為治水之臣,先莫談責罰、允其戴罪立功。”
崇伯鯀終於跪拜道:“這本就是罪臣之責,我願盡全力消除禍事,不惜粉身碎骨!”
眾臣紛紛開口贊同,請求天子帝堯任命崇伯鯀,四岳氏也從重華身上收回了視線,向帝堯拱手道:“崇伯大人可。”
三苗又開口道:“若治水順利,可免追崇伯大人之責。但若治水不利呢,是否該罪上加罪?”
重華皺眉道:“何為利、何為不利?禍事因帝江而起,崇伯大人的責任無非是守護不及。若是擔憂崇伯大人難以勝任治水之時,縉雲氏大人取而代之如何?”
崇伯鯀伏地道:“若是治水不利,鯀難辭其咎,請天子降刑!”
重華又看著崇伯鯀,提醒道:“崇伯大人,治水當有期。”
崇伯鯀答道:“當以九年為期。”
眾人皆露出驚訝之色,帝堯從雲輦上站直身體,低呼道:“怎能這麼久!”
三苗則失聲驚叫道:“九年之期,這與不治又有何區別?”
通常人們印象中的洪水,不論再大,也不過是一季之害,到了枯水時節便會自行消退。崇伯鯀居然說治水要用九年,是實在出乎預料,聽上去簡直跟耍賴沒什麼區別了。
崇伯鯀趕緊解釋道:“此番水患,與往年不同。西海之水奔湧而下,沿途低窪處將盡被淹沒,沖毀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