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楊小林沒有多大關係,他要注意的是,隨著北洋軍行動的展開,英國人可能很快就要動手了,畢竟戰爭的罪名,是準備給自己背的。
“戰爭隨時可能打響,讓蔡鍔張作霖做好準備,民兵的備戰工作開始。”
楊小林知道冬天又要來了,從他來到軲轆山就一直在等一個春天,等了一年又一年,可是寒冬彷彿始終在籠罩著他,他們一直在極度不利的情況下拼殺,卻發現衝過了這一個冬天後迎來的卻是另一個更寒冷的冬天。
即便是這樣,他也要繼續衝下去,他知道自己必須相信衝過去了這個寒冬,一定有春暖花開!(未完待續。。)
第二十六章 廣州兵亂
根據地民兵的訓練也早就展開了,但是訓練和備戰是兩回事。民兵一旦備戰可以說意味著告訴老百姓戰爭馬上就要打響了,這個時候老百姓的心情會進入緊張和焦慮的階段,長時間緊張和焦慮會給根據地的老鄉們造成一種恐慌的情緒。而且你喊出狼來了之後如果長時間的看不到狼,可能還會引發對東北政權的不信任。
楊小林和陳天華這些人比孫文那些海歸強出來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懂得去迴避一些可能會發生的危險,他們絕對不會去奢望整個東北的老百姓能為了他們多考慮一些。
當然也不能喊的太遲,狼到跟前了再喊就已經晚了,要遭受莫大的損失。
恐慌也僅僅是說剛剛歸附義勇軍的遼西那一片,至於像遼平,白山,新賓這樣遼東的老根據地,工作就要好做的多了,老區麼,群眾的覺悟相對高點。
楊小林給蔡鍔發去電報之後,蔡鍔也認為遼平一定要堅守,不光要守,還要堅守!
首先為了政治上的考慮,遼平過早的丟失對義勇軍絕對不利。其次從穩定民心的角度考慮,戰鬥開始遼平不丟失能讓老百姓的信心堅持更長的時間。
最後一個就是戰略上的需要,戰爭打響之後蔡鍔制定的第一,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一旦完成,義勇軍需要一個吸引敵人注意力的地方,讓敵人全力攻擊,以掩護大部隊安全撤出戰鬥,完成第三階段的目標。
遼平,顯然是最合適的誘餌了。
這有點壯士斷腕的意思了,他們現在必須為將來可能會出現的最壞的情況做打算,真的到了那一步,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該斷腕就要斷腕。
在東北進入了全面戰爭準備時期的時候,談判真的好像接近尾聲了。老袁當然不會錯過吳兆麟送給他的機會,有他在這裡煽風點火,再加上當吳兆麟開了一個頭,那些本來就對孫文先生這些海歸們極為不滿的人馬上都行動了起來。
就三天的時間,江蘇的陳德全驅逐江蘇行政官員,解散了孫文直接掌握的南京留守黃克強的部隊。接著,孫武在武昌被限制了行動自由,黃興手下計程車兵也不聽他指揮了。安徽更過分,派去主持事務的海歸官員被人直接暗殺了。本土派向海歸們發起了強力的反擊,除了沒打槍之外。幾乎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形勢就是這樣險惡,海歸們在努力的支撐著,稍有不慎,南方政府就會被淹沒。孫文對吳兆麟最終沒有選擇動用武力,他對留在南京的班子發出指示,切記不要發生武力衝突。因為孫文先生十分清楚,這個時候的槍聲,有擊碎一切的力量。
但是當局勢發展到這一步的時候,槍聲要響起誰也阻擋不住。孫文先生對此有著思想準備。萬一真的惡化到那個地步,他準備帶著他的政府到廣州去堅持鬥爭,孫文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
可是孫文萬萬沒有想到,槍聲響起的地方居然就是廣州。
廣州。是孫文最後的,也是寄予最大希望的地方。為了讓廣州平穩,孫文特意派了自己最得力的兄弟陳炯明去主持廣州事務。
陳炯明上任以後發現,這差事真不是人乾的。
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革命軍人太多的問題。他到了廣州城,發現廣州城裡面的各種革命軍隊的數量加在一起居然超過了十萬人,這當真讓陳炯明驚訝不已。
想當年他和孫文幾次策劃在廣州起義。追隨他們的最多不過是幾百人而已,革命隊伍什麼時候變的這麼龐大了?十幾萬扛著槍的大兵在廣州要吃要喝要軍餉,那態勢比南京鬧軍餉差不了多少。
在目前的形勢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遣散這些所謂的革命軍,一人發點錢,讓他們把槍留下,人回家。但是錢從哪裡來?孫文只給了自己一張委任狀和二十兩白銀做路費,自己怎麼辦?
陳炯明知道自己不能指望孫文,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