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之膽”,是中華武術中最為重要的器械之一。從古至今,練武之人以刀為兵器者最多,特別是在唐朝時期,隨著冶煉技藝的成熟,橫刀和陌刀更是成為了唐軍士卒的主要武器。
和劍法不同,刀法的基本要訣主要為掃、劈、撥、削、掠、奈、斬、突這八種。當然,在如此快速的爭鬥中,海無影是看不清的。
與第一場比試的情況基本一致,只是雙方的用時少了許多,在第四十五回合時,張建林無法抵擋住王晏球怪異的刀法以及瞬間的爆發力,遂棄刀認輸。
張建林離場後,楊復恭大聲宣佈道:“第二場比試,王晏球勝,最後一場比試由郭雲昭對王晏球。”
休息片刻後,郭雲昭和王晏球開始了最後的角逐。
儘管海無影沒有明言,但在場之人都知道,今科的武舉狀元應該就在這兩人中間產生了,而這場實戰比試的結果或許就會成為最終名次的依據。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因為長矛使用不便,從晉代起,軍中就開始逐漸棄矛用槍了。宋代以後,長槍便已徹底取代了長矛,到了明朝,各家槍法相競爭豔,可謂到了冷兵器時代長槍的鼎盛時期。
“槍法的變化之多遠勝於長刀,其主要技法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隨著郭、王爭戰的白熱化,陳摶簡單地將槍法要訣告訴了海無影。
郭雲昭率先搶攻,其槍長七尺半,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王晏球則是舞動大刀,見招拆招,看似全無章法,卻又每每在關鍵之處擋住了長槍的進攻。
在試探性地交換了數招後,兩人的速度越來越快,尤勝前面兩場。二十餘合之後,只見場上槍影橫斜,刀光浮動,哪怕是從服飾的顏色上,海無影也分不清誰是誰了。
陳摶的解說並未停止,海無影的感覺就像是在聽廣播似地,聞其聲而無法看清影象。
“果真如此。這一休大師不虧是天縱奇才,竟然將烹飪刀法用於實戰,平刀法,斜刀法,直刀法,剞刀法,剁刀法,交叉切刀法。只是不知這套刀法之名,日後倒要向王晏球請教下。”
“五十回合了,兩人仍是旗鼓相當。郭雲昭年長,實戰經驗要比王晏球豐富得多,看來要到八、九十合之後,兩人才能分出勝負了。”
海無影直看得眼花繚亂,根本不知道兩人已經大戰了多少回合。
鬥到酣處,郭雲昭槍法一變,使出了郭家槍法中的絕技……梨花十三式。頃刻間,只見梨花點點,好似朵朵梨花盛開,向對手撲面而去。王晏球雖然年輕,卻也絲毫不慌,揮舞著手中大刀,以刀之重力針鋒相對。
片刻後,陳摶繼續傳送道:“王晏球刀法雖妙,卻還需改進,其烹飪刀法在對敵時尚有不少缺陷,比如,剛剛這招交叉刀法後如果接著來上一招斜刀法,效果會強於現在的平刀法……而其極致之力也還未窺入門徑,否則便不會被郭雲昭的梨花十三式壓制住了……對了,應當是一休大師並沒有想到這套刀法會用在實戰中,或許只是一時之興起,並未仔細深究之故吧。”
陳摶的猜測大致不差。當年,一休大師的武學本已化境,這套所謂的烹飪刀法乃其興起而創,並沒有將它當做一套完整的對敵刀法,所以,這套刀法未曾成熟。而且,王晏球所學主要是以箭法為主,對於這套刀法的認識也就未得其中之真味了。
“差不多了,郭雲昭已是勝券在握,十招之內,王晏球必敗無疑。皇上,郭、王二人的武功雖然略遜於楊會、金良祖,但已是不可多得的猛將了,假以時日,郭、王,乃至韓、張二人必可成為皇上之大助也,這次武舉考試算是功德圓滿了。”
海無影暗自欣喜,一下想起了陳摶曾經說過的,帝星輝耀之時自會有眾星拱衛。
當兩人戰到第九十七合時,王晏球突然加大力度,一招斜刀法盪開了郭雲昭的長槍,之後,卻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王晏球退後一步道:“郭兄,在下輸了。”
第九十四章 吞併
“結束了?”楊復恭和劉崇望都沒有看清兩人比試的情況,不約而同地說道。
“是,大人,在下刀勢已竭,再打下去必敗也。”王晏球心誠悅服地答道。
“是嗎?”楊復恭似乎不太相信,轉頭對楊守立道,“守立,你作為仲裁,你來說說。”
作為海無影欽點的評判,楊守立一直看得非常認真,並不時的和岐墨交換著意見。對於岐墨道長的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