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重慶的碎石公路不很寬敞,路面上坑坑窪窪;但卻是一條生命線。
從成都開出來的運輸車輛晝夜不停地賓士著,將戰備物質、糧食、物資運往重慶裝上輪船送往前方。
前方是宜昌,是石碑;武漢失守後這些地方已經成為最前線,國軍將士在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著首都的安全。
關錦璘大後方的物資也有一部分透過秦嶺運到成都,再有成都裝上輪船運往前線。
兩輛小汽車顛簸不定地在碎石路上行駛,車況還算不錯;但中途還是有一輛爆胎。
340公里不到的路程行駛了7個鐘頭,來到重慶的嘉陵江邊時,已是下午3點鐘。
劉鶚不無風趣地揶揄道:“老牛車嘛!一個鐘頭40公里,比馬車能快那麼一點點!”
關錦璘若有所思道:“什麼時候修建的公路汽車每小時能跑100公里,那才能叫公路啊!”
11個說說笑笑來到嘉陵江邊,闞大力和遊念國找個地方吧小車停下來;江邊已是人滿為患。
說著天南海北各地方言的旅客都在等候渡輪,看見關錦璘一行全副武裝;一箇中將一個少將,便都用詫異驚愕的目光唆視著他們。
抗戰爆發後,故國東線的同胞為了躲避倭寇的槍炮子彈;整鄉整鎮地向西遷徙,首都重慶成樂重點地區。
不大的山城,用人山人海形容來來往往的人流並不過分。
嘉陵江上除了來去擺渡的渡輪,還有不少小船隻;船隻上也擠滿旅客。
江水藍藍的,粼粼閃閃,閃閃的不是陽光,是周圍的影子。
看不到天上的雲,天是灰色的,霧是濛濛的;即使再好的天氣也是如此,那些霧濛濛的雲就是重慶的天。
重慶是一個內陸港口城市,也是西部地區開埠最早、城市化更快的地方。
重慶自1929年建市以來人口密度就較高,抗戰爆發前的1936年;重慶的人口密度已經高達每平方公里5037人。
重慶又是一座山城,山高地不平的地形特徵;使得房屋建築不僅成本高而且相當困難。
1937年抗戰爆發後,隨著國民政府及所屬中央機關西遷;東部沿海地區大批工廠、學校、團體等紛紛隨移;難以計算的大量人員湧向重慶。
人們在重慶安家落戶,立業謀生,使得重慶的人口急劇增加到200多萬;較原有人口增加了近四五倍。
關錦璘矗立嘉陵江邊舉目光看,劉鶚饒有興趣地道:“重慶建市以來就有諺語——好個重慶城,山高路不平;形象地道出地形特徵和奇異!”
關將軍指指江岸上那些丘陵似的山包,和山包上鱗次櫛比的房屋建築道:“崎嶇不平的地勢,蜿蜒曲折的山路;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這恐怕就是重慶特色!”
頓了一下問道:“劉兄,重慶的交通靠什麼,譬如說市民的出行!”
劉鶚呵呵笑著把手指指能看見的小轎車和公共汽車道:“公路上有小轎車和公共汽車,平路上有人力黃包車;坡坎上有滑竿,水裡有渡船;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構建起一張山城立體交通網!”
“有點意思啊!”王國倫呵呵笑道:“重慶跟成都比起來交通相差遠了,不知當時遷都時為什麼選中重慶而放棄成都!”
“重慶的陸上交通是比不上成都!”劉鶚道:“可水路航運發達呀!你看嘉陵江和長江不是從重慶市之間穿插而過嗎?這就是她的優勢,如果從這個層面講,成都是比不上重慶的!”
頓了一下接著道:“重慶市的公共汽車公司創立於1934年,創立之初執行的線路僅有兩條:一條為曾家巖至過街樓;另一條為過街樓至菜園壩!”
清清嗓子笑了一聲道:“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後公共汽車公司新增了第三條路線,公共汽車便捷、經濟,成為重慶市民出行的首要選擇;但3條線路豈能滿足一二百萬人出行需求?因此,公交車每到一站,上百候車者摩肩接踵,而車內早已是人頭攢動,無立錐之地,等車市民往往只能嘆息與失望!”
關錦璘笑道:“關某從大公報上看到女作家思紅對重慶公交車的描述:在重慶要坐公共汽車,除了在曾家巖或是過街樓兩頭的起站比較略為容易一點;否則,非先練就功夫,莫想吊得上去!”
笑了一聲繼續道:“朱自清也有回憶:至於公共汽車,常常擠得水洩不通;半路要上下得費出九牛二虎之力,所以那時我總是起點上終點下的多!”
劉鶚接上話:“公共汽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