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領土,全是你們的。”
這些自然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唐舟卻說的煞有介事,李喜、高寒等人聽到這些,頓時一喜,高麗三國都是他們的,那他們豈不是可以在這裡封王了?
想想都讓人覺得刺激啊,當初他們還什麼都不是,很快他們就是這片土地上的王了,多好,至於幫大唐滅掉倭國嘛,雖然他們不是很願意離開這片土地,可沒有辦法,既然要接受大唐的封爵,那肯定是要為大唐做事的,不就是滅掉倭國嘛,跟著大唐,要滅掉他們還不容易?
這些人很快同意了下來,唐舟見他們同意,這才鬆了一口氣,倭國雖然落後,但他們可是一群瘋子,讓高麗的這些叛軍跟著,說不定能夠減少他們大唐的損失,等滅倭國一戰結束之後,這些高麗的叛軍是不是還想當王,可就不好說了。
畢竟,一切都是靠實力說話的,當他們的實力弱的根本沒有話語權的時候,你讓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得做什麼。
將他們調走,大唐那邊也好對高麗進行統治嘛,不然大唐那邊的官員陸陸續續的來了,這些人一看這個,那裡肯願意,怕又要生出不少事端來。
讓他們跟著去滅倭國,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樣說好之後,唐舟便命人備船,將糧草什麼的準備妥當之後,直逼倭國而來。
大唐這邊,除了慕容英男的那十幾艘戰船外,還有幾十艘拉人的船,不過就算如此,他們一趟也不過能拉一萬人左右罷了,而且還要押運糧草什麼的,所以大唐的一萬多人和李喜這些叛軍的一萬多人,大唐一共用了兩次才終於給運走。
這是一個十分耗費時間的過程,第一批運了一萬多人,這一萬多人並沒有直接運到倭國,而是運到了離倭國很近的一歧島。
他們將一歧島作為據點,然後要對倭國的諸島進行攻擊,他們首先需要面對的,便是九州島。
第2075章 慌亂
卻說大唐的船隊護送第一撥人馬來到一歧島的時候,已經是初秋時節了。
初秋的一歧島可見荒涼,這個島並不是很大,上面本來是有一些原住民的,而且這裡易守難攻。
不過這裡的原住民也就幾百人而已,面對大唐的船隻和利炮,他們根本沒有選擇,除了臣服之外,就只有死。
所以,第一撥人馬很快登上了一歧島。
不過第一撥人馬登上一歧島後,他們並沒有急著進攻,沒辦法,對於倭國,不管是大唐還是高麗的那些叛軍,都十分的陌生。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什麼人去過倭國,只有倭國的一些人來過高麗和大唐,而他們對倭國的瞭解,也僅限於這些來過大唐和高麗的倭人的敘述。
當然,從他們的敘述中,大家都知道倭國很落後,但也相當的野蠻。
大家都是見識過倭國武士的厲害的,所以接下來怎麼做,他們必須等唐舟的第二撥人馬到了之後,才能夠做決定。
而就在第一撥人馬在薛仁貴的帶領下等待唐舟第二撥人馬的時候,離一歧島最近的九州島上的一些諸侯,卻是很快得到了訊息。
如今的倭國有天皇,天皇跟大唐的天子差不多,不過要說區別,就是他們將天皇給神話化了,對於倭國的人來說,天皇是他們的寄託,就跟孔子是華夏人的信仰人物差不多。
也許華夏的朝代會更迭,但大家仍舊尊稱孔子為聖人。
倭國也是如此,他們的天皇就跟孔子差不多,不管是那個諸侯掌權,就算他架空了天皇,天皇也仍舊是倭國的統治者。
這種情況在華夏是不可能出現的,很多天子只怕都想要得到這種狀態,可是他們卻一直都沒有辦法得到。
這是一個可以延續萬世一朝的辦法,但想在華夏繼續下去,卻實在是難之又難的,因為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讓百姓對他們產生足夠的信仰。
華夏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為了活下去而已。
但面臨生死的時候,大家完全可以拋棄信仰,然後選擇活下去。
這在很多人看來十分的難以理解,但也正是這種態度,讓華夏一直都延續了下去,如果為了信仰而選擇死,那華夏的根也就斷了。
只要人活著,很多東西都可以再慢慢恢復過來,這就是華夏人的處事哲學。
此時的倭國有天皇,同時也有很多的諸侯,他們的時代跟華夏的春秋戰國差不多,而天皇就如同華夏的周朝。
各路諸侯都向天皇朝貢,但又各自為政,各自攻伐,以圖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