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之前的志向所在,這不是指簡單的讀寫,還要多向先生請教,然後實踐。所謂“學問”是說,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不明之處便要請教先生。因此,在“學”字之後又加了一個“問”字。據《易傳·文言》(孔子做的註解)記載: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這句話描繪了世間理想中受人尊敬的君子形象。在此將“學”和“問”兩字分開了。學習將許多知識聚集到一起,提問可以明辨是非,從而獲得才智。因此,這並非將“學”、“問”完全割裂開來,而是要邊學邊問。所謂“問”也不單指向先生的請教,自問自答也是形式之一。
透過學習和提問獲得知識後,方可做到寬、仁——這完全符合理想的君子形象。學與問合在一起,即“學問”;“寬”和“仁”合在一起,即“寬仁”。
《易傳·文言》雖傳是由孔子所作,但也有人認為,不過是假託了孔子之名。然而,無論是否假託,其思想觀點必須要與孔子一致。
具備了“學問”和“寬仁”,一個人的人格方可稱為完整。只有學問而無寬仁之心,或是隻有寬仁之心而學問不足,都不能稱為完整;沒有學問,所謂的寬仁也難以持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學問之上(2)
學問難以分開,寬仁也是同樣。進一步講,學問和寬仁也不可分割。
如果比較兩者孰先孰後,那自然是“學問”在先了。傳說由孔子之孫所作的《中庸》一書中提到: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由此便知,學問最先,博學審問後才知道今後應當如何生存。只有具備了寬仁之心,方可知如何篤行。所謂“慎思之,明辨之”,即“思辨”,也是學問的一部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