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便可成為統治者,即君子。

誰都有成為君子的可能。

7世紀初實行的“科舉”制度更加大了這種可能性。除了對發生叛亂地區表示懲罰而暫停其科舉考試外,歷代科舉制度在受試資格上都沒有任何限制。福建有從事燒畑農業的少數民族畬族,在一次採訪中發現,該村中有一家門前豎著兩個旗杆一樣的東西,這表示該?

第五章 思變之道9393家曾出過舉人。該家貌似是村長家,清朝時家族中曾出過兩個舉人,因此豎了兩根旗杆。由此可知,少數民族也有受試資格。如果在考試中及第,那麼便從小人變為君子了。

由此不禁使人聯想到了中華之民或諸夏之民與夷狄蠻戎的區別。文明的發達程度是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因素。治水總監督的中華之民鯀和工師共工,由於工作過失從而成為夷狄之民。如果夷狄的文明程度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那麼便有可能成為諸夏。這便是以文明程度而非血統來作為衡量標準的文明史觀。因此,歷代史家對諸民族的身體特徵都沒有做過描述。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具體的經驗主義(1)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君子”也具有很大的負面消極作用——導致價值觀朝著極端的方向發展。

科舉考試中及第的進士,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狀指書卷,即考試答案。首席及第之人的答案放在最上面,因此為“狀之首”。由於首席之人的答卷壓在其他人的答卷之上,因此被稱為“壓卷”。前面講到,當時還有在及第者身上下注的活動。

三年中方有一人可以成為狀元,其難度可想而知。而且中國老百姓對狀元的感覺,就好比是江戶時期老百姓對幕府大老的感覺。戲劇中,貧窮書生透過努力成為狀元的故事情節,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原因便是,人們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改變現實的理想。

科舉之前,人們渴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