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呱��罰�脖槐扔鞽衫鷯慊�砦���

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階段難度最大。許多考生如同跳龍門的鯉魚,大多以失敗而告終。大部分在第一階段便被淘汰出局。在第二、三階段落第考生們,往往會用手拍自己的額頭,因此也將考試失利形容為“點額”。

白居易在他的七言絕句《醉別程秀才》一詩的開頭中寫道:

五度龍門點額回,卻緣多藝復多才。

貧泥客路粘難出,愁鎖鄉心掣不開。

程秀才為何許人也,不詳;秀才指科舉考試最初階段及第之人。在三個階段的考試中,如果第一或第二階段失利,那麼將不能進入下一階段,連續五次均以失敗告終的程秀才,自然是沒希望化身為“龍”了。白居易在詩中還指明瞭程秀才率戰屢敗的原因——多才多藝,他還在詩的末尾加註:

程生善琴,尤能沉湘曲。

說明程秀才是極具有音樂才華之人。儒教曾多次提到“禮樂”,可見儒學的理想人才也應具備音樂才華。遺憾的是,音樂未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

科舉考試令歷代的有志青年投入到儒學學習中來,但同時,儒學最為精華的部分也被忽視掉了。

考試越來越難,考試科目之外的內容更加不受重視。除了數學和音樂,其他科目都被荒廢了。

在蒙古族統治中原的元朝時期,漢文化並沒有得到重視,科舉考試曾一度被廢除。元朝文化的精華是戲曲,歷史上稱之為“元曲”。這一時期出現了關漢卿、馬致遠、鄭德輝及白樸等優秀的作家。並不是在這一時期中國人這方面的寫作才能才被挖掘出來,而是由於在應試教育的限制下,擅長寫作甚至被稱為天才的人,在此前未曾發現自己這方面的寫作才能。正是科舉制度的一度廢止,才使得這種寫作才能被髮掘出來。

在此之前也有戲劇和評書,然而都是那些放棄科舉考試的二流文人的作品。科舉被廢止後,一流文人才開始了進行這一題材的創作,因此看起來這些名作彷彿是突然冒出來的。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和《三國志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都是這一時期的人物。

中華之民(1)

以己國為榮,各國均是如此。 NHK(日本國家電視臺)在以“絲綢之路”為題材錄製特別節目時,考察除了絲綢外還有哪些東西從東方傳到了西方,於是便以中國的麵條作為了考察物件。麵條向西傳到義大利後成為義大利式實心面以及通心粉。據百科全書記載, PASTA(義大利語的解釋為麵食類,其中包括實心面和通心粉)的起源不明,然而從現存的記錄來看, 13世紀至 14世紀時已經存在。馬可 ·波羅出生於 1254年,在 1295年從中國返回威尼斯。從時代上來看,如果認為是由馬可 ·波羅帶回的,是講得通的,調查人員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把這種推斷向義大利人講時,對方勃然大怒道:“實心面在羅馬公元前就存在了,怎麼能說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來的呢?”為了防止對方更加惱火,於是關於實心面是從中國帶來的話題便只好就此打住。

還是與羅馬有關,我們來看一個關於法國料理的記載。義大利人認為,法國在過去沒有美味的食物,羅馬的一位公主嫁給了法國的貴族,由於擔心法國食物不好吃,便帶去了幾個廚師,於是這幾個廚師便發明了法國料理。然而如果笑著跟對方辯解說這是種以己國為榮的思想或是中華思想的話,也不免有些誇張。然而,以己國為榮也好,中華思想也罷,其共同實質便是自豪感。

有兩個成語是分別是“井底之蛙”和“夜郎自大”。

據《莊子》記載: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

與此句成對的是“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這句話的寓意為,把一個對方永遠無法觸及的世界講給他聽,完全是徒勞,這與中華思想不無相似之處。據《史記》記載,夜郎是位於貴州某地的一個小國,漢朝使節來此出使時,該國國王問道:“漢孰與我大?”當時,中國的西南部有許多部族小國,其中夜郎國最為強大,於是便自認為世上沒有大過自己的國家,這種思想與中華思想較為相近。

中華思想中的“華”字也可以用“夏”字。中國最古老的王朝名為“夏”,然而歷史上對此沒有確切的考證。相對於夷狄諸族,黃河中游諸族被稱為“諸夏”。

“夏”有文明之意。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夏是用具有優美舞姿的人形來表示的,此人頭上佩戴裝飾,翩翩起舞,其形態與儒教所重視的禮樂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