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罪惡感。

這個社會總試圖讓你相信,懶惰就是沒有任何效率。

事實恰恰相反:

懶惰意味著把花在你不喜歡做的事情上的時間縮小到最短,同時把花在你喜歡做的事情上的時間延伸到最長。

● 與其花時間來消除自己對蛇的恐懼,還不如遠遠地徹底躲開它們。

——理查德?科克

● 那個不能立刻專心致志、不顧一切鋸木頭的人(耶穌)被稱為是遊手好閒的人,然而,他隨時都有可能叩開天堂的大門。

——亨利?大衛?梭羅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某些行為規範是幸福生活的糟糕先例(1)

1919年,當有人批評卡斯特羅塞先生從不加班時,他反駁說:“我為什麼要加班?”我不知道你對此有何感想,但我喜歡這個傢伙的態度。正常上下班讓卡斯特羅塞先生免於成為一個不快樂的工作狂。毫無疑問,與大多數的工作者相比,他享受到了更多的閒暇時間。很明顯,他要比今天的大多數人更瞭解如何才能過上一種更和諧的生活。

這讓我們看到了當今社會的一個主要問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如何真正地生活和享受現在,而像卡斯特羅塞先生一樣的表現——採取一種更放鬆和更隨意的態度,也許能給這些人的整體幸福帶來一些奇蹟。

到了21世紀初期,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經濟都已經經歷了多年的蓬勃發展——實際上,是史無前例的發展。但通常媒體報道卻指出,很多工作者——包括一些高薪階層的專業人士和高階管理人員,都經歷著情緒低落、過度疲勞和生活質量逐漸下降等問題。事實上,每年都會有一份新的研究報告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們的壓力比上一年更大而對生活也更不滿意。

現在經濟形勢開始變得更不景氣,但情況卻和經濟繁榮時一樣。你問大多數努力工作的美國人過得怎麼樣時,總能得到每週工作60~70個小時、沒有時間休息這樣的回答。這種結果不僅是身體上的精疲力竭,也是情緒上的極端倦怠,讓人感到毫無希望、死氣沉沉,甚至絕望。

有很多能表明這種悲哀處境的訊號,其中一個就是人們每天的生活缺乏實質意義。除了不能過上一種充實、令人滿意和快樂的生活外,人們領導著一切。在21世紀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意味著要做更多的工作,但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間卻變得更少。可以肯定地說,現在歐美的很多成功人士對自己和他們的整體生活感到不滿意。

此外,這些人完全不顧他們的收入遠遠低於他們的真正需求,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的中產階級和中上層階級的人們,沉浸在無法控制的、全國性的、超出自己財力許可範圍的消費生活風潮之中。為了避免破產,他們必須繼續做那些讓自己惱火又沒有成就感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得不可思議,結果是,他們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相處的時間相對減少。即使在少得可憐的、難得的假日裡,他們又會由於有太多的債務問題、太多不順心、太累和太苦惱而無法投入享受。

甚至連那些最富有的人,也落入了經濟繁榮所產生的某種生活方式的陷阱裡。他們能賺很多錢,但卻過著很糟糕的生活。試著穿過任何一個高檔住宅區,看看有多少人會在他們豪宅前面的門廊處,讓自己愉快地享受著這一切。大多數富有的人既沒有時間享受生活——即使真有空閒時間也沒有能力享受。像很多低收入者一樣,高收入者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富和成功也在不停地努力奮鬥著,但看起來卻永遠也得不到心靈的平和與快樂。

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或自欺欺人地否認,他們的生活和自己最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有多麼不同步。他們實際錯過的孩子生日、週年紀念日和其他的家庭活動要比他們口頭承認的多。

在我看來,造成這種可悲狀況的最大因素就是,人們願意隨波逐流。群體本能的確是強有力的,也許是因為它並不要求人們進行自主思維。真可悲,絕大多數人就這樣允許別人控制自己的生活。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離自由》一書中寫道:“現代人生活在以為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的幻覺中,而實際上他想要的東西就是別人認為他應該想要的東西。”實際上,在今天這個消費社會中,廣告商和媒體決定著人們應該想要什麼。很多人只顧貪婪地使用著這種程式,而不停下來問一下什麼是真正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畢竟,與質疑絕大多數人的做法相比,試著融入絕大多數會更簡單一些。

某些行為規範是幸福生活的糟糕先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