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昨天夜裡的生死瞬間讓她們急於表露自己的心聲,或許這樣真的是有些衝動,有些大膽甚至有些世俗口氣裡的不知羞恥,但是我真的為她們的純真和坦白所感動。我把懷裡的兩串珍珠項鍊從懷裡取了出來“這是我們昨天的戰利品,來,你們一人一串。”吟詩和吟昭各自把玩著項鍊,不知在思索些什麼,一直看著遠處發呆,默不作聲。
福州貢院,吟詩不顧自己的刀傷未愈堅持和妹妹一起送我到這裡!
這裡一定是我夢想實現的地方!
科舉是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