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的思維邏輯裡面去。
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他要發展,要進步,就得去挑戰發達國家,去損害這些發達國家的利益,這非常危險,所以他們必須要從自己的身上找到安全感,只有當自己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會去考慮所謂的世界和平與穩定。
於是,這個世界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戰爭和冷戰的陰雲,依舊籠罩這個世界。
英超的格局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的世界,二十支球隊,有豪門有強隊有中下游,也有為保級而戰的弱旅,他們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懸殊差距,但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著相同的目標,那就是聯賽排名。
對於雷丁等升班馬來說,他們不會考慮所謂的工資上限問題,因為那不是他們關心的,他們只有一個目的,留在英超,而工資問題要讓他們操心,那也是留在英超以後的事情。
可對於曼城、紐卡斯爾和西漢姆聯等球隊,甚至是對西布羅姆維奇、阿斯頓維拉等球隊來說,薪水上限就成為了他們頭頂上的天花板,是曼聯、切爾西等功成名就的豪門球隊壓在他們頭頂上的一大障礙,妨礙他們發展和進步。
於是,他們就要反抗,就要反擊!
當然,還有一部分球隊存在著另外一種鴕鳥思維,那就是當失去競爭力與破產倒閉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他們寧願失去競爭力也不能讓俱樂部破產倒閉。
可實際上,他們卻從來沒有去很認真的思考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在失去競爭力和破產倒閉之間,二選一呢?
葉秋和他的托特納姆熱刺實際上就給所有的英超球隊,甚至所有的歐洲職業球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可能,那就是,你可以為了爭取到更好的成績,更高的排名而擁有野心,甚至承擔一些風險,但前提是,你得用最好最優秀的手段來運作你的球隊,去開拓潛在市場。
托特納姆熱刺是當下英超甚至是歐洲經營得最健康的球隊,薪水跟收入比例適中保持在45%左右,球隊每年都在提升商業收入,每年都在開拓全新的市場,這些都讓他們獲得了財政收入的同時,提升了球員的待遇。
很多人都批評托特納姆熱刺,認為他們壓榨球星的價值,但為什麼沒有球星起來反抗?為什麼梅西和裡貝里等人都不考慮離開托特納姆熱刺?難道他們是傻瓜?或者說他們不貪錢?
錯了,是因為他們在托特納姆熱刺的收入比去其他球隊相比,至少不會低!
應該說,商業運作一向都是英超的強項,托特納姆熱刺和曼聯都是商業開發非常出色的球隊,為什麼那麼多球隊卻看不明白這裡面的問題呢?
其實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動力。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英超的轉播權銷售之所以是分成制度,那也是中小球隊力爭得來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英甲球隊分成了兩派,強隊和弱隊,兩派之間就好像是兩個國家政黨,相互攻擊,相互排斥,甚至在很多關鍵問題上,明明是對聯賽有利的,但因為是對方提出來的,所以他們都要堅決反對。
這種情況到了1988年變得更加明顯,大衛?鄧恩透過拉攏、遊說等方式,積極運作,將英甲的轉播權賣給了獨立電視臺,挫敗了天空電視臺對英甲的努力,而當時兩家電視臺的代言人都在主席峰會上鬥得你死我活。
後來有贊助商要提出冠名聯賽,但包括大衛?鄧恩等人在內,都因為提案是對手提出來的,都堅決反對,導致兩派之間的鬥爭徹底變得白熱化。
到了1991年,以切爾西前主席肯?貝茨為首的一派也利用中下游球隊的結盟,擊敗了以大衛?鄧恩的阿森納、曼聯、利物浦等球隊為首的同盟,幫助天空電視臺奪下了英超的轉播權,原因很簡單,天空電視臺的出價更高,而且也願意照顧中下游球隊的利益。
這就形成了現在英超轉播權的分成模式,在這裡面肯?貝茨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天空電視臺也一直因為沒能得到豪門球隊的大力支援,所以才會想要在1998年收購曼聯,但這樁轉會最終因為球迷的極力反抗,以及英國政府的干涉而宣告夭折,但必須要清楚的一點是,當時曼聯管理層的愛德華茲等人是同意的,以至於後來愛德華茲離開了曼聯,讓彼得?凱尼恩取而代之。
順便一提的是,在九十年代末,英國要返修溫布利球場,阿森納的大衛?鄧恩曾經一度想要採取托特納姆熱刺買下斯特拉特福德球場的這種模式,買下溫布利球場,當時雙方基本達成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