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賈碌幕櫫廡怨叵怠�

其次是由於夫妻關係有問題。如一個個案中,當事人是因為配偶有外遇在先,而自己採取報復性行為找外遇在後,以便雙方“扯平”,也是為了尋求心理上的平衡。尤其當先有外遇的一方是女方時,男方更容易產生此類動機。在我們的社會中,雖然由於男子隨意嫖妓納妾的現象已基本消除,男女在道德上的雙重標準的根基已經動搖,但這種雙重標準的餘威還潛伏在人們的下意識中。表現在婚外戀問題上就是男子可以有外遇,女子有外遇則罪過較大。因此即使女子在男子有外遇的情況下可以不採取報復行動,男子在女子有外遇的情況下卻一定要採取報復行動。

還有一類婚外戀的動機是為了取得實際上的好處。如有一個個案中,採取主動的女方向三位男性主動進攻,併發生了婚外性關係,而這三位都曾是她的直接上級。用被調查男子的話來說,她是為了找“保護傘”,雖不一定得到什麼具體的好處,但“上邊有人”,可以“說了話算話”。像這種以達到某種功利目的而搞婚外戀的行為,中國人一般認為是不道德的,如果造成實際後果(如破壞家庭)則要受到行政處理,甚至追究法律責任。

特徵

被調查的婚外戀顯示出下列特徵:首先,婚外戀雙方多是在工作過程中結識的。如一個案,雙方在一個工廠工作,工作地點離得不遠,可以經常接觸。另一個案屬同一行業中有領導從屬關係的兩個單位,雙方的聯絡常以談工作為藉口。

其次,在雙方發生感情的婚外關係中,當事人對情人評價比對配偶的評價高,後悔情緒較少;而在雙方無感情、以性為主的婚外關係中,當事人在配偶和情人中對情人評價較低,後悔情緒較多。例如一個屬於後者的個案中,當事人一再表示後悔,對自己婚姻的評價是“基本上是幸福的”;而在一個屬於前者的個案中,當事人正在做出離婚的最後決定。

第三,性方面的吸引力。在被調查的個案中,當事人一般都覺得情人在性的方面比配偶更“行”,或膽子更大,或技巧更多,更能給自己帶來性的滿足。而配偶在這一方面往往被描繪為被動、冷淡,缺乏魅力。在社會制裁婚外性行為的強大壓力下、在嚴守秘密的氣氛中實行的婚外性關係顯然會比婚內性活動更活躍、更能滿足雙方的性要求,否則為這種行為付出的巨大代價和得到的東西就更不成比例了。

第四,在有感情捲入的婚外性關係中,當事人的道德觀念比較激進,如對婚前性關係、再婚、嫖妓、蓄妾等等都持比較寬容的態度,而在沒有感情捲入的婚外性關係中,當事人的道德觀念則比較保守,對上述那些超越一般道德規範的行為都持較嚴厲的反對態度。

負罪感問題

馬爾庫塞曾概括轉述弗洛伊德的一個思想,即認為負罪感在文明的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文明的進步與負罪感的增強有關。弗洛伊德曾說,他的意圖是“要把負罪感作為文化發展中的最重要的問題,並要表明,文明進步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由負罪感的增強而導致的幸福的喪失。”(馬爾庫塞《愛慾與文明》,第

頁)在關於婚外戀的調查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人對自己的行為極其缺乏負罪感,與西方人重視內心約束的心態相比,中國人更重視外部約束。一位調查物件在評價自己的婚外戀行為時坦然地說,在不破壞雙方各自的婚姻的情況下,只要是兩相情願,婚外戀沒什麼不可以,對誰也沒有損害。他又說,當然,要是破壞了任何一方的婚姻那就不好了。換句話說,對於不為人所知的、沒有造成社會後果的行為,人們不會感到內疚,表現為缺乏內心的約束。在這裡,要躲避的只是現實社會中的人的眼,而不是冥冥之中的神(如上帝)的眼。在西方人看來,世人的眼往往可以避開,神的眼卻能洞察一切。這一點正是中西文化區別的微妙之處

中國基本上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雖然在調查過程中有極少數有點相信佛教的人承認自己束縛自己行為的原因是害怕報應)。在西方人看來,“沒有了上帝豈不是什麼事都可以做了”(陀斯妥耶夫斯基語,大意),很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井井有條地生活在一起,沒有隨心所欲,沒有天下大亂,靠的是什麼呢?靠一種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純粹世俗的、不成文的社會行為規範。在西方人行為中由宗教信仰及負罪感來約束的部分,在中國卻更多地由社會交往的規範來約束。因此,在婚外戀中,中國人感到的壓力較多來自外部的壓力家庭關係的壓力,社會輿論的壓力、行政處分的壓力等等

而較少來自內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