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國與國之間衝突或合作關係的產生原因,“加深了我們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這是近十年多年來博弈論及其應用研究的學者第六次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博弈論如此倍受寵愛,關鍵在於其深厚的現實基礎及其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說到博弈論為何會如此倍受關注,人們可以列舉一大堆理由——比如,國家利益衝突和國內社會矛盾激烈化為博弈論的應用和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博弈論充分體現了整體方法論,它提供一套研究利益衝突與合作的方法;博弈論與辯證法緊密相聯,進一步演繹和發展辯證邏輯;博弈論的應用使人們對經濟執行過程的理解更貼近現實等等。但對於大多數讀者、尤其是對經濟學、數學不太懂的讀者而言,學習博弈論的好處在於,它能教會你“策略化思維”。
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公元前203年,已是楚漢相爭的第三個年頭,兩軍在廣武對峙。當時項羽糧少,欲求速勝,於是隔著廣武澗衝著劉邦喊話:“天下匈匈數歲者,徒為吾兩人矣。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也就是說,天下戰亂紛擾了這麼多年,都是因為我們兩個人的緣故。現在咱倆“單挑”以決勝負,免得讓天下無辜的百姓跟著咱們受苦。面對項羽的挑戰,劉邦是如何應答的呢?“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就是說我跟你比的是策略,而不是跟你比誰的武功更高力氣更大。
比起項羽,劉邦顯然更具有策略性思維,也就是說,劉邦的想法更符合博弈論的道理。因為雖然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對抗局勢,其勝負主要取決於身體素質或者運動技能,比如百米賽跑、跳高比賽、公平決鬥等,要在這些對抗局勢中獲勝,你只需要鍛鍊身體技能就可以了。這樣的對抗局勢雖然也可納入博弈論的研究範疇,但是這些絕非博弈論研究者最感興趣的話題。在更多的對抗局勢中,其勝負很大程度甚至完全依賴於謀略技能。比如一場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雙方的戰略和戰術,而不是哪一方的統帥體力更好,武功更高。要在這樣的對抗局勢中獲勝,你需要鍛鍊的是謀略技能,也就是上文劉邦所說的“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眾所周知,楚漢相爭的結局是劉邦贏得了天下,而項羽兵敗自刎而死。“鬥智”才是博弈論研究者深深感興趣的,同時也是我們學習博弈論能夠有所收穫的。 。。
第1章 博弈論:你們都是大傻瓜,我是天下大贏家(6)
在人生的競技場中,渴望成功是每個人的天性。所以,人們一直努力磨礪競爭的技巧,並希望尋找到成功的法則。雖然事實上沒有什麼法則可以確保人們絕對成功——就像世界上從來不存在真正的“常勝將軍”一樣,但是競爭的技巧的確是可以透過磨礪而來,也可以從學習中掌握。它雖然不能使一個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卻可以改善一個人在競爭中的處境,增加獲得成功的機會——即使是失敗,人們也力求將失敗的損失減到最小,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更願意接受損兵折將的結果,而不願看到一敗塗地的局面。而學習博弈論——即學習策略性的思維之道,恰恰可以滿足人們獲取成功、避免失敗的心理要求。也就是說,博弈論將提供必要的知識工具,讓你在所參與的博弈中使你的利益最大化。
■利已未必非得損人: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
我們每人都玩過撲克牌,現在就請大家玩一下撲克牌對色遊戲。A、B兩個參與者,每人從自己的撲克牌中抽一張出來,一起翻開。如果顏色相同,A輸給B一元錢,如果顏色不同,則A贏B一元錢。為了確定起見,我們把“大王”和“小王”從撲克牌取出,以確保一副撲克牌中只有紅和黑兩種顏色。所以,每個參與人的策略都只有兩個:一是出紅,一是出黑。
在這個遊戲中,如果贏得一元錢用1來表示,輸掉一元錢用…1表示,那麼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可能出現的結果:A出紅B也出紅,顏色相同,A輸掉一元錢,得—1,B贏得1元錢,得1;A出紅B出黑,顏色不同,A贏1元錢,得1,B輸掉一元錢,得—1;A出黑B出紅,顏色不同,A得1,B得—1,A出黑B也出黑,顏色相同,A得—1,B得1。
我們發現,在這個博弈中,每一對局之下博弈的結果不外乎A輸一元錢B贏一元錢,或者A贏一元錢B輸一元錢,每一對局之下兩人支付的和總是保持為零,我們把這樣的博弈稱為“零和博弈”。
有一個流傳頗廣的經濟學家吃屎的笑話可以說就是零和博弈的翻版,笑話內容是這樣的:兩個經濟學家甲和乙,二人在路上走,發現一坨狗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