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在這裡流通了,得到了承認,無論是商家做生意還是海商陸商的交易,都已經可以選擇是使用紙幣或者是使用銅錢,尤其是大規模的交易,一貫錢以上的交易,基本上都是紙幣完成的,小規模幾文錢自然不需要紙幣上場。
蘇寧自己買了一匹絹布,要付錢的時候就被商家詢問是用銅錢還是紙幣,然後商家自己建議使用紙幣,銅錢的話購買絹布要好幾貫錢,太重了,不方便,蘇寧從懷裡面拿出了紙幣,商家就很痛快的做成了這筆交易,顯然,紙幣的運用已經被港口集市的商戶們所認同。
這樣一來,廣州城的使用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因為商戶幾乎都是廣州人,還有從其他臨近幾個州縣趕過來做生意的,很快,紙幣的名聲就會傳遍嶺南,廣州城的集市裡面,也看到了不少人使用紙幣進行交易,比如剛剛開張的味仙居,裡面的餐費費用不低,動輒幾貫錢十幾貫錢,一些土豪就拿著紙幣去支付。
使用銅錢支付大筆交易的人還會被嘲笑,什麼年頭了居然還用銅錢,不重嗎?吃個飯還要帶輛大車來付錢土不土氣?那人一看就是外地來的,不知道紙幣的存在,看到不少人手上拿著紙幣在他眼前晃悠,顯然他還不能理解紙幣的存在和作用,味仙居的掌櫃的很和氣地給他解釋了紙幣的存在和作用,這人還是一臉暈暈乎乎的。
第二天蘇寧又來此地視察,恰好又碰上了此人來味仙居吃飯,這一次付款的時候就是拿著十貫錢的紙幣付款的,掌櫃的找給他的是銅錢,這就意味著紙幣的信用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人們已經開始認同紙幣是一種錢幣而不是類似於借條一樣的替代物,開始使用紙幣支付一切,包括拿銅錢找零等等。
這是很好的預兆,雖然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變故,但是為了杜絕宋代發行交子之後出現的一些亂局,蘇寧做了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宣佈一版紙幣的使用期限是三年,三年之後就要把最初發行的紙幣送回錢倉,然後如數兌換新的紙幣,解釋就是紙質貨幣容易損壞,為了避免麻煩,三年一次整改,錢是一分不會少的。
還有就是雙色印刷,正反印刷,以及李二陛下和李淵閣下那兩張臉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的威懾力,蘇寧很相信沒有膽大包天的人敢於自己印刷紙幣,而且印刷術掌握在朝廷,在工部手上,沒有對外公佈,如今一切紙製品和印刷製品都是朝廷在低價售賣,技術保護的很完善,想印刷也印刷不出來。
這樣一來,伴隨著廣州得到紙幣的商人們逐漸北返和杜如晦主持的長安城紙幣印刷和發放,在長安城打響名聲的紙幣也會很快的順著商業貿易流向各地,但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紙幣,目前還是隻有長安城和廣州城可以兌換紙幣為銅錢,其他的地方是一概不可以這樣做的,沒有足夠的經驗的時候,是不可以貿貿然擴大紙幣發行的。
等到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得到了足夠多的支援,擴大紙幣發行是很有必要的,硬幣的重量是最大的缺陷,註定不能承擔所有的貨幣職能,當商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紙幣的出現就是必然的,蘇寧就算沒有出現,到了一百多年以後,還是會出現飛錢,到了宋代還是會出現交子,到了元明清還是會出現銀票,這是大勢所趨。(未完待續。。)
七百三十六 初露端倪
因為紙幣諸事開展的極為成功,在最初的這一段時期內,蘇寧脫不開身,作為最先的提倡者和創立者,他必須要為紙幣負責,所以貞觀九年的最後三個月他都是待在廣州的,並且因為事情的繁忙,他不得不在廣州城度過了貞觀十年的新年,為此感到對家人很愧疚的蘇寧只能親自寫一封家書,附上禮品,託人送回長安。
沒辦法,國事重要,此前的一切都在平穩的執行,但是這個時代的資訊傳播速度畢竟緩慢,蘇寧沒有把握保證自己離開廣州之後這裡還會一如既往,廣州是一切經濟政治變革的開始,蘇寧覺得自己有必要在這裡多待一段時日,以方便對於各項新推新的政策的評估和改善,至於北方的長安城,有杜如晦這尊大神在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只不過蘇寧就覺得有點兒對不起薛仁貴了,一直都把他拖在這裡拖著,本來蘇寧是打算讓他回去和家人一起過年的,不過薛仁貴表示自己的任務就是把錢糧運送到廣州,再把蘇寧安全的保護回長安城,任務沒有完成,他怎麼可以先行回家?這讓蘇寧覺得感動之餘,也相對薛仁貴多做一些補償,就在大年初二的時候把薛仁貴請到味仙居吃飯。
薛仁貴目前的確是不缺錢了,自然也不缺飯吃,但是呢,他從來都是節儉慣了的,因為過往的生活和他超乎常人的食量給了他深刻的記